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习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礼是立身立命的前提,而已礼立身之人,方可成就大业。
以礼立身,万事可治,天下可平。礼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国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依托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古语有云:“修身治国平天下”,在一个太平之世,治国平天下是最高理想,而可以成就这一理想的便是以礼立身。反之,纵然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没有以礼立身的思想,都只会局限于自我,遭到社会谴责,更不必说无法达成治万事的理想了。高铁霸座事件中的主人公,有着高学历的称号,但是却没有规则意识,不仅扰乱了和谐文明的氛围也侵犯了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即使失礼,也是违法。可见礼就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治万事平天下才能的试金石,在我们成长中,坚持以礼立身,才能在各种考验当中,稳住阵脚逐渐达成理想。
而不学礼,立身不成,天下不平。礼与个人而言就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文明规范,它展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若是忽略“礼”,无异于违背了社会交往的法则,关死了交际的通道。东汉末年,刘备出身不高,却鼎足三分,正在于他礼贤下士“甚得众心”,获得众人支持。可见,对于个人来说,“礼”就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重要组成。从社会的角度看,礼是社会进步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素养的体现。一个有礼的大国,是在困难之际能发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在国家条件已经十分困难的时候,也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在需要帮助时首当其冲,以生命为贵。之所以国家能在困难之时站出来伸以援手,团结力量,解决霍乱。正是因为以礼立身的道德素养成为了这样一些民族的文化底蕴。从个人到社会,从个体到整体,人民与国家用礼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由此可见,想要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就要打好以礼立身的根基。倘若一个社会中一个人都能坚守礼,就会影响另一个人,让这种道德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会感染更多的人选择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文化素养也就因此而孕育。在人人渴望以礼立身,的社会当中,必定也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致力于社会国家强盛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