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使物与物使】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然而,我并不完全赞同,君子使物是对事物的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强调了自我价值、精神的独立,强调了人是物的主人,物受人支配。而管子亦说“不为物使”,他否认了人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因此,在我看来,人应有支配、掌控事物的能力,能且善于使物;与此同时,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与物相处的辨证之道,从而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君子使物”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人不应只等待着命运的主宰,而应学会做命运、做生活的主人。“君子使物”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体现,将物为我所用,不被世俗所累,探寻精神的独立与自我的价值。“君子使物”是物尽其用,使君子品性等各方面更趋于完善。霍金身体残缺,却依旧没有被自身的缺陷与难以掌控的冰冷的金属仪器所限制,反而利用现有仪器为之所用,突破极限,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时间简史》的问世便使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强调人是物的主人,而忽视了物对人的制约,忽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便会陷于虚妄与不义之中了。
人们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看似“使物”,使世间万物更有效地被利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却忘了在“使物”的同时,对大自然表达最基本的应有的尊重,最后竟被自然限制自身的发展,被其“物使”了,那么人类抛弃了义,将陷入虚妄之中。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君子使物以完善自身,那么若被物使,岂不是受到了牵制,达不到君子所追求的自在的精神、独立的境界了吗?”我想说,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接受事物客观限制下的支配事物,不任意妄为、不毫无节制,不做精神的虚妄者,与不切实际的事物统治者。陶渊明受世俗影响而寻求自我气节,一山一草的宁静安详都是他内心闲适、淡泊自守的写照,而他自守的气节对世俗亦有所裨益。杨丽萍受到自然的启发跳出灵动、纯美的孔雀之舞,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自然的重现,更是艺术的重生。他们都是在客观条件下寻求自我的价值,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使物变得丰富而多彩,使心灵与物达到完美的契合。
物与我应是辨证统一的。君子懂得使物,也应懂得接受事物对人的影响,寻求在限制下的自由与独立。
【篇二:君子使物】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其认为君子使役万物,而不为万物所使役。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中,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物质,没有人可否认周围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人类之所以能够走上食物链的顶端,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思想,如何利用他物。
君子使物,因为他们通过已有的条件与规律,去创建他们的客观世界,而不被周围的事物所限制,扭转自己所处的不利局面。
远古,文明开始之时,人类为了生存,采摘野果,甚至狞猎。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思考,开始学会利用工具,而后渐渐强大,发展成为今天的文明世界。
这是君子使物原型,懂得思考的人类,面对饥饿,面对遭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处境,使用外物,改变局面。
而今,君子仍在使物改变现状。而对七十亿的人口,地球已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开始探求新天地。在航天事业上,人类突破真空、重力、速度等物理条件,冲向那个浩瀚的未知领域,在爱护地球的同时,也不被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与资源所束缚住。
君子是那些懂得思考,懂得探求的人。他们通过思考去改变,利用他物,不被物质条件所限制。君子不为物使,不仅因为他们会改变客观世界,也在其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强大的主观世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虽处于“穷”的境地,但其他保持自己的品格,甚至经过苦难的磨练,其内在更为坚定与强大,而不被外在不利的处境所吓倒,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为物左右自己。
霍金、贝多芬、海伦·凯勒……其有哪一个不是处于常人难以承受的困境之中,但他们却是伟大的成功者。没被生理上的缺失所影响,而是以对物理、音乐、文学、生活的热爱,以及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人在自然中固然渺小,一场海啸,一次地震,就能让人类死伤无数。但拥有强大内在精神力量的人们,在失去中更为坚强,更懂得爱,在失去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家园。
君子使物,不在于其是否征服了万物,而在于超然于万物之外,征服了生命力。有许多物质、客观上的条件是无法被改变的,而在于其能改变不利的处境,走出不利的处境,使人性散发光芒,为生命点燃奇迹。
【篇三:物我关系】
通过古人的诗文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物我关系”的重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与我皆无尽也”,古人讨论外物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践行着安身立命的哲学。
当人类被抛掷到这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始终使孤零零存在的一个“我”,与外物相对。这不仅使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物我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出于利己的本能,人类希望“役物而不役于物”,这也就是管子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随着人的成长,“物”具有了工具意义,使用价值,通过利用外物,人栖居在地球上,生产发展。如此看来,管子所说的“君子”并不难达到,个人主义的人类都会“使物”,但真的那么简单吗?
科幻小说里早早就有人类被机器人指挥的可怖描写,探险小说里也时常有为了金钱奋不顾身,成为财富的奴隶的人。戒不掉的网瘾毒瘾困扰千千万万个人,这种被外物指引控制“役于物”的例子很多,一旦人的自主意识被外物左右,这个“人”就不是完整的人。让我大胆假设这种“役于物”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根”,在于源头上的孤独无依、安全感的缺失。众所周知,人出于形而上的本性寻求意义,如萨特所说“人使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你必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选择你也模铸了理想的人”,出于这自由之苦,人类倾向于被“统治”,易造成被外物所役使的情况。
于是我们可知,“使物”和“为物使”的冲动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要做一个超然物外的圣人,一个平心静气的哲人,一个冷静面对自己人生并追求人生无尽可能的人,就必须像管子说的“君子”那样,使物,不为物使。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宏大的目标,并且深刻领会物我关系。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有顺天尽性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地步,管子的观点较之道家的观点更切实可行,要求保有“我”的本性,不被外物所更改,并利用外物来帮自身达到完善,修炼完美的人格。
管子所说的“使物”也要顺从物性,使主管符合客观。如果对于自然界无尽地开采砍伐,强行逆规律而为的话,自然界也会进行反击与报复,反而使人“为物使”。
人生是永恒超越,不断回归。处理好物我关系不仅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有精神上的富足与纯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一条人生信条,指引规范着我们找回放失的本心,追求人生的价值,处理好物我关系,人与世界 ……此处隐藏2257个字……尊大地想要征服地球,甚至征服宇宙。然而,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实现这番“伟业”之前,地球母亲已然用一系列自然灾害警醒我们:人类其实很渺小,与自然规律抗争不会有好结果的。现在,当人们终于开始有了一点悔意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发现之前因幼稚无知和“奴役物”的心态而欠下的债已经太多太多了。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保持人的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去合理开发、利用万物,尊重万物,懂得人和物的和谐统一。这样,既避免了“奴役物”,又不至于沦落为“物的奴役”。
【篇七:改变与顺从】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确,人拥有凌驾万物之上的智慧,能够主动寻求改变,使其他事物为自己所用。然而,很多时候顺就潮流,顺应自然,虽是出于无奈,却也是人类无法改变,必须尊循的。
自从人学会思考开始,人的能力就开始远远超过世间的万物。进入原始社会后,人类学会了农耕,定居,开始能够根据需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利用和掌握周遭的环境。此后,一项项发明创造使人丰富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兴修水利工程一开始是为了农业灌溉,现在,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却用人为的力量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水系分布情况。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提高了长江蓄洪、泄洪的调节能力,看似大功一件,然而,这样大规模的工作却以大范围的改变自然环境为代价,或许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拥有了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面对自然真正的力量时,我们却显得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地震对于现代来说已不是致使的灾害,至少对于日本人来就是这样。可就是对地震准备万全应对之策的日本人,却还是在去年的日本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其原因就在于海啸。看到地震后向海岸汹涌扑来的海啸,那非凡气势就足以令有胆寒。我想,现在的人们应该没有能力来阻挡海啸的侵袭。当自然显露其无穷的力量时,我们所能做的恐怕只有祈祷与顺从了吧
除了面对自然时如此,对于历史潮流,如果一意孤行想要强行以自己的意志改变历史,其后果只能是自取灭亡。17、18世纪时,自从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此时的中国统治者却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逆潮流而为,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措施。这样愚蠢的行为非但没能维护清朝的稳定,反而引来了列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列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清政府始终没能把握住民主的时代洪流,几次改革都企图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无一例外地都遭遇了失败,“清末新政”的骗局最终由清政府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历史的规律总是向前发展的,任何妄图逆流而动的人,终究只能失败。
人的确拥有役使万物的能力,然而人却无法使万物总是顺应自己的意志发展,如果无法改变,那就不如顺应其发展规律,去学会顺从。
【篇八:君子使物,亦被物使】
管子曾经说过:“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我觉得,如果把它改成“君子使物,亦被物使”会更加客观。
君子固然使物。人类作为万灵之长,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原因,是人类具有成熟的思维。人类固然可以支配世界,主宰一切。开发利用资源,改造客观世界,都是人类“使物”的生动体现,不仅如此,文化的传递更能支配人类的思想。其中的代表,想必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周树人莫属。时值新旧中国社会变革,社会思想并不成熟,是他,鲁迅先生用自己手中的一杆钢笔,唤醒了数万国人沉睡灵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由此可见,“君子使物”,并不为过。
君子不为物使?显然不是,不知你是否听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座右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身为一国之君,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着百姓的生活。百姓可以拥护你,也可以颠覆你以及你的王朝。秦始皇一心想要专制,集权,犯下“焚书坑儒”的滔天罪行,强制“规范”百姓思想,结果适得其反。一波波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揭竿而起,动摇了大秦江山,贾谊也作下一篇《过秦论》讽刺秦统治者一心“使物”,却未想到被“物使”。同样的,放眼当下社会,人类同样通过“使物”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自然资源被人类一点一点地吞噬。当人们坐享其成,陶醉于自然所带来的利益,并且错误愚昧地认为“君子不为物使”之时,不料,沙尘暴来了,泥石流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接踵而至。君子固然使物,而同时,君子亦被物使,规律使然。
既然君子使物,亦被物使,那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使物”,防止“被物使”。物质决定了人们的主观意识,我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使物”。正如面对大自然一样,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合理地索取,但不能过度和盲目。因为规律如此。当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后,自然便会对人类发起凶猛的攻击。人们固然可以通过实践支配着外物,但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
类似管子的前人有些观点存在瑕疵,无法与时俱进。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我们要时刻记住“君子使物,亦被物使”的观念,合理支配万物,避免“被物使”。
【篇九: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古人先贤留给后世的智慧结晶,它的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在我看来,这“物”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的牵制指的是人被工具所绑架。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标签。工具,这个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名词,从石头瓦片到农具器械,从兽皮棍棒到刀枪火药,从甲骨草绳到虚拟网络,它给人类带来了便利、时效和发展,然而,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我们享受工具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不知不觉会被工具束缚了呢?田间的农夫,依然挥动着几千年前祖先曾用过的锄头,没有改进;放学的孩子,沉迷在网络这种人类文明成果中,无法自拔;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无尽的物质追求中殚精竭虑,失去自我……外界事物,原本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悄无声息地变了模样,变成了磨道驴鼻子前那把永远吃不到的草料,而人,也由工具的主人变成了它忠心的仆从,变戏法一样,不是吗?
精神的牵制指的是思想的奴役。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做过精辟的论述,一种先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开展工作,但全盘照搬却并只能导致邯郸学步的结果。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和“主义”,然而这些都不能武断地被冠以真理的名号,曾经看似美好的“真理”被历史洪流淘洗过后,居然露出了狰狞丑陋的真实面目,纳粹主义就是它们极致的代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思想,移了水土,变了时间也需要做切合实际的改进,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橘生淮北则为枳,盲目跟从或移植会让没有头脑的人陷入现实的泥潭。
由此看来,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它们作为外物,要想恰当地被我们使用,而不束缚我们的手脚,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发挥我们作为人的特有才智,学会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工具和思想,而不能过度依赖,正因为如此,那古希腊赤足讲学的哲人,那曾在街头颠沛流离的孔子师徒,那拎着一柄斧头就去了瓦尔登湖的梭罗,那挎着一个竹篮就能起家的犹太人,都在一无所有之中掌握了所有。
他们的方法就是:君子使物,不为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