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高三作文合集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作文 篇1
挣扎在逼仄的岩缝中,青松飒爽屹立,让有限的空间洒满无限的绿意。
扎根在狭窄的泥土中,玫瑰灿然绽放,让有限的空间弥漫无边的幽香。
诞生在窄小的蛋壳中,天鹅钻破蛋孔,让有限的空间孕育无尽的生机。
偌大的地球上,每个生灵都占据着一方有限的空间,可它们,却用对生命的追求活出了各自的风采。
自然如此,人世亦然。正如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和生活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但精神的丰盈能让心灵的空间变得无限。
——心无涯,天地宽。
撑一支长篙,漫溯,时间的长河里,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出无限精彩的智者如恒河沙数。
譬如严子陵,他的同窗刘秀成了一国之君,坐揽“无限”江山,邀他做官,他却笑笑拒绝。自在如他,当江上钓叟;隐逸如他,成悠游仙翁。其实他并不是固守一方有限的土地自娱自乐,也不是胸无大志眼里装不下乾坤,他只是明白拥有“无限”江山却失去心灵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他虽脚踏寸土,却在无限的精神空间里遨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他们对心灵的追求让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
还有史铁生,一位下身瘫痪、被轮椅禁锢终身的作家,他生活的空间是那样的狭小,他活动的范围是那样有限!然而他并没有被生理缺陷束缚,他用文字将自己的人生困惑和精神思索融汇成奔涌的江流,奔向五湖四海。局限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内,他依然追逐心灵空间的无限,以至于今天,不计其数的人被《我与地坛》中深刻的思考所震撼,被《合欢树》中的深情所感染。
看看托尔斯泰,这位耕作的诗人,他不是用深邃的目光看尽人世的悲欢离合,为自己开辟出无限的精神空间吗?看看余秋雨,他不是在封闭的小书房中,创造出一个古典诗意、任人驰骋的无边世界吗?看看邰丽华吧,她不是凭借着有限的交流空间和展示空间创造出了一个无限大的舞台吗……
心无涯,天地宽。心灵空间的大小不是由物质决定,不是用计量工具来计算,而是用心灵的丰盈程度来衡量。
心大,再小的空间也是无限;心小,再大的空间也是牢笼。
朋友,挣脱现实空间的束缚吧,去奔赴心灵的无涯空间,去奔赴人生的精神盛宴!
高三作文 篇2
步入高三,背负着梦想,怀揣着期望的身躯日益沉重,生活中的一切都令人窒息,压力以及对前途的未知,都让人觉得迷惘。想奋力的奔跑,逃脱快节奏的高三。那形同噬人的黑洞,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青春在这样的环境下严重的扭曲,一切都让人不能喘息,只能独自去呆呆的站立,为陌生的未知去发疯以及在他人面前说着那言不由衷的话语,在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温馨港湾的时候,是否灵魂也开始飘摇?于是再也不想招摇的谈笑,希望让无边的沉默将自己吞没。
黑夜的降临,也许是一天虚伪过后真实自我的释放。我喜欢黑夜,我喜欢在午夜去想一些问题,所以我不得在别人都睡去的时候睡去,而是醒着去重复着我白天的事情,继续去发呆,去听纯正的R&B,让自己在音乐中得到解脱,让想法在音乐中得到共鸣,每次去听NaNa的《Lonely》都让人又颇多地感受。
点评:一片叶子引发的心态变化描写很值得称赞,高三学生的压力、心理都表现得较好
高三作文 篇3
古人曾云:“月有阴晴圆缺”。但千百年来,我们头顶上的明月虽时圆时晦,阴晴不定。但他从未真正湮没,而是一次次地战胜黑暗,继续高悬月空,普照世人。人世间的真理,就如同天上的明月,虽然可能暂时遭遇冷遇和嘲讽,但终将被世人所接收和信服。
时光回溯到四百多年前,在大明帝国日暮西山之时,一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在北京的监狱中自杀。他叫李贽。他因为宣传民主启蒙思想而触怒了统治者,被投入大牢。他最终没有向统治者低头乞降,而是选择了用死来表达对统治者的蔑视与抗议。他死后,一时间朝廷上下群魔乱舞,统治者们为了这个“异端人士”的死而弹冠相庆。但真理不会被强权所湮没,理智最终得到了后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的思想也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想如同天空中的明月一般,将永世长存。
李贽逝去三百多年后,同样在北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慷慨就义。临刑前,他说:“你们绞死得了我,却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他的伟大预言最终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了,红色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的上空。共产主义成了被中国人民普遍接受的信念,而当年那些反动分子,连同他们的反动思想,贝嫂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永远的遭到人民的唾弃。由此可见,真理如同月亮,尽管可能会被阴影暂时遮挡光彩,但最终仍将光彩如初。
布鲁诺被烧死了,但地心说最终依旧难逃覆灭命运;马丁—路德—金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暗害了,但黑人最终得到了自己应得的权利;吉田松阴被幕府杀害了,但维新思想终究席卷了日本;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但最终还是阻挡不了正义的胜利……真理,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因此是不可能被摧毁击垮的。正如天空中的明月,虽然无数次被阴影所覆盖,但当阴影退去后,他依然高悬夜空,普照四方。
明月在天,昭然可见。真理又何尝不是如此?黑暗能遮掩光明,但无法吞噬消灭光明。同样,真理可以一时被谬误和谎言所埋没,但它最终必将击倒谬误和欺骗,取得最终的胜利。
高三作文 篇4
走在奈何桥上,妖冶的彼岸花似火焰灼灼。一位老妇人递给我一碗汤,“孩子,喝了它吧,你会忘记一切烦恼。恩恩怨怨不过是过眼云烟,曾经种种譬如昨日死,往事随风散。”这次,我没有拒绝饮下孟婆汤。这时,身后一位身穿黛青色长袍的男子似在叫我,我泪眼朦胧的望着他,眼前水气氤氲。他似不舍,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里盛满思念和深情,潜伏在回忆深处的身影被目光所触及的记忆勾引,往昔世事如烟,随浮沉归于寂静,可我早已记不起他。
一千年前的我们是相识的。一千年前,我嫁他为妻,因婆婆不喜而被遣返回家,虽有太守之子提亲,但我只心属一人,那便是他——焦仲卿。既然生不能相守,为免牵连母亲和兄长,我于出嫁当晚投湖自尽。奈何桥旁,我们苦求孟婆,希望不要饮下汤水,希望可以记住彼此。她放我们过桥,但要我们转世后不可说出彼此,为了相认,她在仲卿肩上,我的背上各画了一株兰草,因为我前世的名字叫刘——兰——芝——。
忘川河下,我问他“等待千年,你可曾后悔?”他笑看我,说“能许卿一世,我已无憾。”千年等待,无数日日夜夜,再次转世,我反复寻找,他却杳无音讯。
那日,阴雨绵绵,我于一家绸缎庄避雨。一位淋了满身雨的青年恰在屋檐下避雨。不经意间抬头,我在他的白衫下隐约看到一幅图,正是我朝思暮想要找的那株兰草,现在就在我面前。一千年,时间长流驶过不短的距离,不知他会否改变?可那人、那兰草依旧未变,他却从未注意我。仲卿,我是兰芝,你的妻子,刘兰芝啊……怎能怪他无法认出我,只因我的容貌已变,他又怎会认出?
我的目光自那一日便追随他的身影,他爱听箜篌,我便弹与他听;他喜吟词,我便陪他煮茶填词;他志与画,我便为他找寻砚墨……我们渐渐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会亲切地唤我“兰卿”,但他从未想过这名字的深意,兰心只为卿,奈何君不知。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耐心,就一定可以等到;我以为,他总会发现。几次想开口告诉他,我就是兰芝,想问他,是否还记得“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殊不知距离是最锋利的刀,轻易割断情感的脉络。
直至那日,我刚替他沏上一杯茶,他说“兰卿,我,要成亲了,十日之后,娶得是秦府小姐——罗敷。”我端茶的手微微抖动,滚烫的茶水洒在手心,但我并未感到烫。只觉得手背上有泪水划过,热得灼人。胸膛里似有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他连忙起身,问:“兰卿,怎么了?”我勉强扯扯嘴角,露出一个大概是我生平最难看的笑容,说:“没什么,风沙大罢了。我真的很高兴,因为-----因为我们是知己。”“兰卿,相信我,你一定会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夫君。”会吗?如果没有仲卿,兰芝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望向窗外,太阳正缓缓下坠,像茶杯上挂着的一枚蛋黄,缓缓滑落,一直往下坠,缓慢地,无可逆转地沉沦,迷离的阳光中,太阳正吞噬最后一缕斜晖,时方盛夏,我的身上却只有冰冷的寒意。
成亲前一日,他酩酊大醉,在我房外敲门,一声一声就像扣在我的心上,我抵在门上,紧咬着唇,不去开门,我怕见他,更怕见了不知如何是好。敲门声止,耳边传来他低沉的嗓音:“兰卿,我知道你的心意,可我真的不能接受。有时我会觉得,你就好像是她。你的眼神,你弹箜篌的样子,真的很像,有时我甚至不敢看你的双眼。我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她为我等了那么久,我不能辜负她,所以,兰卿,对不起。”那声音好似冉冉升起的一缕云烟,扶摇直上,穿过屋顶和墙壁,传入耳中。我听到了他沉重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打开门,院内早无人影,唯见那深蓝的如墨的天上有一钩月,低得像是触手可得。衬着薄薄几缕淡云,月色清寒,颜色暗得几近赤色,望去,就像铜镜上的胭脂痕,洇然就要化开了一样。月下彷徨,却不复当年模样,晓风伴银钩,影乱难拼凑。残月倚寒楼,凉风袭衣袖,怅然抚窗棂,欲说语又休。一阵清风吹过,面上冰冰凉凉,才知已然泪流。
第二日,我来到他家中。看着府内触目可及的红色,我只觉刺眼。我见过罗敷,只因她长相与我前世肖似。今晨,我精心梳妆打扮了一番,穿上与前世式样相同的夹裙,脚上着绣着兰草的绣鞋,腰间的带子像流水般轻盈地晃动着,涂上淡雅的胭脂,带上琉璃耳坠,勾画出黛色眉峰,面若桃花,顾盼神飞。我打断了他的拜堂,她的母亲怒着问我是何人,那神情让我想起了曾经槌床大怒。谴我回家的婆婆,我苦笑着,走近他,在他耳边说:“仲卿,兰芝回来了。”我展颜给他一个我平生最美的笑容,仿佛炫目的昙花,照亮整个礼堂,又如烟花璀璨,盛开在漆黑的天幕。然后,取下簪子刺向胸膛,闭眼前,我依稀看到他抱住了我,焦急地唤着“兰芝”。当我再次睁眼,又来到奈何桥旁。
孟婆说,何苦呢?等了千年,就换来这个结果?我不语。他一直不知,为了他,我与父母决裂;为了他,我多次拒绝提亲;为了他,我忍受流言蜚语,陪在他身边,充当他的知己好友,听他道出和另一女子成亲的消息……他从不知我为他做了什么。她问,“这次想好了?喝下这碗汤,即便千年后轮回,你二人也形同陌路,你不悔?”“这次,我不会拒绝。”喝下汤后,有一男子在身后急匆匆奔来,他似在唤我,可我回头看他,早已认不出他是何人。世事繁杂,终是无言,所谓的执念也许只是虚妄,所谓的抵达也不过是终点,只是一场梦罢。
缥缈雨,情丝缠绵,凝眉低诉谁情;
滂沱泪,魂逝犹唤,暗夜可堪君心;
萧条叶,暮秋时分,痴心漫向何处;
憔悴颜,泪啼残梦,等待怎敌相思。
高三作文 篇5
世人在面对困惑时,无外乎两大结果。一种是解惑,另一种则是麻木。至于哪些结果更多一些,我一直都认为,困惑和麻木更大程度上属于前因后果的关系。
在处世哲学的观念中,有“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之分。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两者区别,我认为正是对待困惑的方式。“入世”的积极向上使困惑豁然开朗,但“出世”的颓废逃避也导致其继续消极,继续困惑。
面对旧中国社会的怪状,鲁迅先生困惑了。他“彷徨”,他“呐喊”,“狂人日记”震惊神州;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畸象,韩寒同学困惑了,先以一个中学生的名义穿越那“三重门”,后来又把思维定格在不变的“零下一度”,也激发了不少同龄人与他一起振臂高呼,“像少年啦飞驰”;面对当今文化界的种种丑态,余秋雨先生困惑了。他辞去实际官职,轻装上路,进行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行程里作下“山居笔记”,在人情冷暖中领受“霜冷长河”,在古文明遗址边“千年一叹”,最后感悟出“行者无疆”。
但是,怪状依旧延续,畸象仍然存在,丑态还在显现。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不必再去惊扰他伟大的灵魂;韩寒同学不再愤青,弃笔改作了赛车手,余秋雨先生也放弃申辩,独自揣测下一站路行何处。
曾经的斗士不再抵抗,曾经的智者不再雄辩,曾经的困惑继续困惑,曾经的麻木依然麻木。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于面对困惑的麻木的继续,在于面对麻木的精神的僵化。面对麻木的笼罩,“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大夫投入汩罗江;面对麻木的笼罩,孙中山先生依然发出“天下为公”的呼喊;面对麻木的笼罩,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如航标灯般清晰。
我们应该如何?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应该如何?是乖乖地闭嘴,还是对困惑的现象提出质疑,“真理只有一个!”
生活如此,社会已然,困惑依旧。这些都是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正面现实,坦然处之。
我们拒绝麻木!
高三作文 篇6
高三,这是一个很痛的过程,可又必须去经历。听别人说,他们的高三还挺快乐,可我却只感到了痛楚。也许,这该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也许,这路上的风景还真不错!
我爱写字,很爱,几近一种炽热的程度。而高三,本就是个充斥着各种字体的生命体验,阿拉伯数字、英文字、罗马字……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字体的产生本就个神迹了,那么高三,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了。
人在高三,一半天真,一般成熟。
有人说过:“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时候很美。”我双手赞同。华灯初上,不知已经拼过了多少张卷子,凝神苦思的`模样,美得不像话。高三学子们奋斗着,在这个过程中,是一张张卷子的堆积,也是知识的沉淀。我们的心性开始变得坚韧而不摧。不知不觉,我们成熟了。
可是我们还很幼稚。火大的脾气还是不停地发泄,还是像小孩子一般让父母操心。我们还是喜欢恶搞、嘴上不饶人、胡乱地吃零食……甚至偷偷地做些胆大的事儿,许是些偷鸡摸狗的不光明之事,许是些伟大得感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疯狂着,或许这就是青春吧。
人在高三,一半沉鱼,一半惊鸿。
张爱玲说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亲自承担。“高三,沉沉浮浮,一季繁华、一季烟凉、一季沧桑、一季希望。在失望和希望之间挣扎、徘徊。可无论如何,我们终究还得抬起头,驶向前方。一半沉鱼,一半惊鸿。高三,竟也有这般律动、跌宕的美感。
高三,这是一个战场,会跌破头颅,会流鲜血,却不该恐惧。这是属于自己的战场,这场战役本就该精彩,为那些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而战!
无论前途多么凶险,微笑着站定。生命的力量,在于不屈服!
人在高三。趁着这闲暇之余,我偷偷地看到一朵由疼痛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花悄悄绽放……
行在高三,人生何处无风景!
高三作文 篇7
一辆车开过,带起这路上的薄土,不久就落回地上,再来一辆车,依旧如此。无论多少次被行人或车流带起,它们终究落回地上。别人眼中不过是地球引力的结果,而我看来,它们是在守护我们扎根过的地方。
这条路横穿我们村子,正巧我的家就在这路的尽头。由于村子穷,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它“回头”的地方,义无反顾的通向村口。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是在这条路上与家人作别,或去上学,或去打工,只留下了这条铺满扬尘的路与路边的老者。村里的老人说,这条路本来硬实,现在也不知怎么,多了这么些“软土”。闲谈中我问道,既然这里条件差为什么不跟子女去城里住呢?老人们毫不犹豫的说:我们走了,这房子咋办,这可是他们的根呀。听到这儿,我立刻冲到那条路上,捧一捧路上的黄土,它被阳光烤的很烫。我忽然明白,村里的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根深扎在地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被转移上村口的大巴,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没有人再守护这片土地,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路上的土变的松动,成了现在的模样。
靠在门口的石头上,打算用记忆寻求一丝安慰。小的时候,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几个小伙伴在这条路上奔跑,耳边有小鸟的歌唱,加上风弹奏树叶的旋律,时不时添几点我们的欢笑声,我们共同构成了这部“乡村自然交响曲”。可总是演奏到一半儿时,一个声音会准时传来“孩子们吃饭啦!”我们多想继续创作这部音乐,可又害怕咕咕乱叫的肚子成为这部天籁的杂音。吃饭过程中耳边依然回荡着刚才的旋律,这顿饭是我吃过的最幸福的饭。
我在这条路上从小长到大,它就像一条时间的道路,时间越长,我们越远。我们最终要走到旅途的终点,而父母却总是提前走出时间。我站在村口,回望自己的起点,目测着人生的距离,这段旅程中的酸甜苦辣全部揉杂在地上的薄土里,被太阳晒得很热,它并非温暖,更多的是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