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锐见者远,感钝行者坚
王鼎钧曾言,时代像筛子,筛得出多数人的流离失所,筛得出少数人的出类拔萃。社会感受性对人的作用其实与筛子无异,筛出真知灼识,汰去浅薄鄙言。由此,可付一言,感锐见者远,感钝行者坚。
社会感受性,即人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及其属性的感觉能力。感锐,能让“睁眼看世界者”不断深化,拾得广度、丰度和深度。而感钝,则能让“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行者回归自我,在信息洪流中更加坚定,从客地走向极致。两看受众不同,有所局限,合之既成。
保持对社会现象和新事物的锐感,是时下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要求。锐感,意味着尖锐的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剖析信息的本质,做到快速归纳、整合,为己所用,转而化更广的视野,这能使人永远保持对社会的热忱,转化为纵向深入,横向拓宽的成人之路。同时,锐感所带来的独特性,能使学者针砭当下,商者抓住时机,工看携带创意。王国维拥有对西方哲学的税感,融之国学,被盛赞为“国学大师”;马云拥有对信息技术的锐感,实现贪穷到富裕的转变;而故宫博物馆热的兴起则是因为它们看到科技的力量。各行各业,均需具备较高的社会感受性,拥有“锐感”,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拾得未来。
而强调“锐感”,并非意味着整日沉迷于多元多样多数的信息洪流之中。锐感一词,本身带有自持冷静之义,是见者广博自己的重要手段。过度感知信息,并非培育锐感而是消磨锐感,变成无脑者。
因此,见者把握锐感同时,行者必当拥有钝感。钝感是一种不为外物所扰的自我沉静,自我钻研。学着杨绛拒绝采访,闭门看书。才女武亦妹出名甚早却也及早断去名利之路,沉心学习。她们并非缺少锐感,而是懂得隐去感,用钝感使其深造。工匠也亦是如此,十年如一日是他们对钝感的坚持,这种钝感体现着工匠眼到、手到、心到的极致追求,彰显着他们对工艺品的责任与使命。而他们也兼得锐感,融时代、文化元素于古老的工艺品之中,让其形式不落窠臼,风姿令人颠倒。这锐惑,体现的是工匠对工艺生命延续的重视,以及对时代心声的把握与回应。
锐感与钝感永远不是对立,强化社会感受性与淡化社会感受性也绝不是不相容的。相反,锐感是为了让钝感所守护的事物焕发生机,让行者可以理性,从容地跨过信息洪流;而钝感,则是为了保证心智的存在而不致被“乱花”迷了眼,失之心。
同样,锐感之于国家,可使其洞若观火,审清时势以调整自身策略;而钝感之于国家,亦可使其不忘初心,坚守本分而不渎职。锐感而清歪风,正清风;钝感可弃邪风,守正气。人之于国家,国家之于人,无一不是见、行相接,知行合一的共同体,锐钝兼济,方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