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1性的改变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定规律”具体是指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适度的量变一定引起质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适度的量变引起质变。
适度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适度的量变一定引起质变。“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滴”到“石穿”、“绳”锋利到一定程度能够“断木”这是一种质变。引起这种质变的就是不断积累的量变。“其实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路”这也是质变,在此之前,则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停止量变,哪怕只剩最后一筐土,那也达不到“九仞山”这一质变。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的《劝学篇》中的一句名言。没错,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以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显著的表现,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注重量的积累来实现质的飞跃。
适度的量变带来了新事物,开拓了人类看待事物的视野,把人类带入新空间,让人类增长了对事物拥有不一样的眼光。这便是量变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量变与质变2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面一框讲的是量变与质变,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论意义,在上一框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要重视量的积累,什么时候该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而何时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加强能力,提高觉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本框教育重点,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2、难点: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但在现实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
四、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与讨论,对于重点的教学,可选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录像片、电视片等,增强教学效果,加强针对性,对于难点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诗、谚语等加强教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杰米扬的汤》的动画,引出一个道理,当我们不需要质变,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板书)]
教师在此,结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然后,再由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比如学习刻苦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变成坏事,还可以举一些现在很多的“小胖子”都与营养过剩有关加以说明。教师做好知识的过渡引出第二个问题:当我们不需要质变,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当我们需要质变时又该怎么办呢?
[二、要视量的积累(板书)],结合上一框分析原因,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并加强人生观教育,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顾上一框量变的两种情形,数量增减与排序的变化,得出量的积累同样有这样的两种情况。而当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能不能瞻前顾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机呢。在此,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分析原因,举和同学密切相关的事例证明,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从正反面说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并出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之善小而不为”,由学生讨论其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结束本课。
量变与质变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 ……此处隐藏8003个字……形式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6.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3)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例题】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B
量变与质变91.质变和量变定义
很简单,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变化,我们叫量变。而超出了度的范围,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叫质变。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就是看是否超越了度。这是往年考过的一个点。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相互区别。量变指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就是外在表现的变化,外在表现的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它表现为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关键要强调是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超越度的范围的显著的突变,是一种飞跃,是渐进中的中断。总结一下,记住两点:量变和质变体现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的渐进的。质变是超越度的范围的间断的、飞跃的。辨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其次,相互联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第二、量变最终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这就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度,就发生质变,然后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只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在生物学上叫庸俗进化论,它只强调事物品种量的增长而否认有品种的更新。在政治上叫右倾。如果只强调质变,否认量变,在生物学上叫突变论、激变论,它否认事物品种有一个量的积累,而认为是灾难性事变中的突变、激变而来的。在政治上叫"左"倾。
3.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才是我们要掌握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要有一个量的积累。就是要实现双百目标,这是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来的,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庆时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和国百年大庆时20xx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量变与质变10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钻木取火”的实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总结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板书)
(1)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①苹果腐烂 ②河流污染 ③贪官落网,从中可以看出质变不等于发展,强调它有两种趋势: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3. 实例解说,分析归纳。(2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荀子的《劝学》,提出“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有什么关系呢?从而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一步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让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刚才所做实验“钻木取火”的原因,正是摩擦生热,温度上升引起的。而“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也正是数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接下来提问:除了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还有什么能引起质变呢?
② 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我会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再一起分析得出“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再列举同学们所学过的化学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竞技的排兵布阵来进一步说明此结论。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这点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我将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来解释。
②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大家对“努力不一定成功”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有了量变不一定就发生质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举例水的三种形态)
课外知识补充:什么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也就是事物的质所规定的量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层逐步地讲解,既详细有深入,可以真正让学生对重难点掌握透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 课后小结,强化认识。(3分钟)
强调本节内容的重点及要点:
(1)质变的两种趋势 ;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 布置作业,实战演练。(2分钟)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我布置了两道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2分钟)
我比较注重简练、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量变与质变
一、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二、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举例:磨擦生热、燃点沸点、学习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三、两者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一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九、结束: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听课,希望得到您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