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处世态度;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所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而区别圣贤和庸人的关键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意见或批评指责时,是满脸的不屑和愤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呢?
好的态度,可以成就一番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卑微,阅历浅薄,当即就成为众矢之的。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将那些对他的批评的语言收集起来,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如果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成为该校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不正是需要这样一种谦逊的态度吗?
态度,反映一个人的性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粮食,都反映了他们的高洁、傲骨和志气。《红楼梦》里林黛玉看见满树桃花纷然飘落,心中便产生了怜惜落花的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却有这样的一句名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于落花,她有不同的感悟:“落红”既使落下,也同样可以为树滋润,为树所用。她有着乐观的对事态度,便是造成她与黛玉不同想法的原因。
生活,我们需要以退为进。当阳光普照大地,一方方稻田水清如镜。田里的秧苗一排排整齐划一,均匀如织。几个插秧人,俯首弓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他们的背影与稻田成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
有这样一首诗:手中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世间,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将脚步迈向未来?或许,只有农人插秧,才是一步步地后退,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更靠近一步。
试想一下,若是农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吗?或许刚插下的秧,因为急于向前,而被践踏于泥水之中。其实,一切执念都是心魔,曾经过分看得很重的事,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会烟消云散。唯有内心的一片宁静是亘古不变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当我们被红尘世俗喧嚣所干扰时,不如学学插秧人,享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丽,沉淀内心的浮躁。
人生之态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我们正需要这样一种态度对待世事,才能有奋进有创造,有别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