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一宴定天下,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一宴可谓是危机四伏:从宴前项王勃然大怒、沛公笼络人心,到宴中的亚父举玦、项庄舞剑,最终张良献玉斗,亚父拔剑击破。情节之惊险曲折,让人无不为刘邦能顺利脱逃而松气,又为项羽的优柔寡断而“恨铁不成钢”。
其实项羽本已占尽先机,只需在宴中一举击杀刘邦,便可去除心腹大患,稳夺天下。可他恃勇骄横,刚愎自用,对范增的“急击勿失”不以为然。在他眼中,自己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拥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的自信与魄力,他刘邦小儿又算得什么?于是,刘邦几句“戮力”“不自意”哄得他洋洋自得、心花怒放——竟亲口说出了己方的内应。于是,鸿门宴上,亚父频举的玉玦,不在他的双眼,项庄、项伯的舞剑成了千古的笑资。在他自负的笑声中,溜走了他的宿敌。以至于徒留亚父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似乎也奠定了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的基础。可叹的是,到他临死之时,他却仍怀着“时不利兮”“天之亡我”的愤怒,冲不破自负的牢笼。最终败了,一败涂地,将天下拱手让人。
而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他还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气、再加上自己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他制胜的最大筹码在于知人善任。刘邦在登上皇位时,就总结自己战胜强大的楚霸王项羽的原因时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鸿门宴一章,刘邦三问张良“为之奈何”,而项羽,史公评价他,“自矜功伐……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其实项羽未尝不是一个英雄:垓下被围,他“慷慨悲歌”;东城快战,他“溃围、斩将、刈旗”;乌江岸边,他笑曰“我何渡为!”直言无颜面见江东父兄,于是自刎。为武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但论君王,他实无刘邦之“天子气”。于是在宴上,他默然不应的那一刻,天下为谁归属也就尘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