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诸子百家一共189家,形成学派的有12家。而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年的,儒道最深。对于两者的共存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成功与否,都应心怀儒道二者。
笼统来说,儒家像是第一人称,注重去提高发展经济,提倡精忠报国,以人为的因素去改变事物;而道家就像是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活着,不改变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而两者的性质在我眼中却恰好形成了互补:当一个人年少有为的时候,正是遵行儒道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贬谪亦或是怀才不遇,便可以秉承道家,让心释然,从而得到心灵与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儒家一向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的君子行为,正如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所说:“先父之所以把自己救世的想法转向儒家,是因为他在看了儒书之后,认为孔子的生活态度是适合于人类的,他认为儒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思想是很为稳妥的思想,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十分妥当。对于儒学思想的深入学习,正是每个人不断提高的过程。”宣和四年,岳飞应聘卫国出征,其母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他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抒发他满满的情怀,不慕名利权贵,只为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儒家的“精忠报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髓之中。也许这就是儒学能贯穿历史影响至今的原因吧。如今正值新时代,我们不也是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结合么?不论时代怎样变迁,儒学的本质亘古不变。
当然,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所有有才之人都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一路升官飞黄腾达。如果执意要在“官场”这个树上吊死就显得很迂腐。当他们在儒家这条路上走投无路之时,便可以选择人生的底线——道家。与其在官场撞得头破血流死无全尸,不如放下这一切,归隐山水顺其自然罢了。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又从炼丹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中国四大发明都与道教有关。从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无限。古代有许多文人才子选择归隐,他们选择归隐大多是因为厌恶官场黑暗,为了寻找心灵桃花源,寄托自己的灵魂。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归隐者是西周的伯夷和叔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两个人生前写下了《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不知归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后来东晋的陶渊明把归隐发扬光大。后来很多的诗人都纷纷仿效。后唐王维,年轻时期官场比较顺利,也做到了大官。后来因为好友张九龄被贬而看透官场之黑暗腐朽,便毅然辞掉官职,归隐田园。虽然他的归隐中有道有佛,但已经可以看到道家“保全”的本质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走投无路之时,不妨放下这一切,抬头看看天空,便可以使灵魂得到解脱。用今天的词来说,可以看做“佛系”。它不是不思进取,它只是在遇到困难之时的良好心态,而并非消极。
所以,光有儒家的“报国”是难以保全自己的,光有道家的“顺其自然”也只是虚度光阴。面对人生不同情况时,学会变通利用二者,方能担当有为并保全自己,贡献更大,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