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于喧嚣闹市之中,却又保持其原来的祥和宁静,有着遗世独立的高度,在灯红酒绿中安之若素。悠长的小巷,它包裹了这闹市,也包裹了这座城。
刚刚踏入巷子时,一股巷风迎面而来,吹得那在雨中获得新生的红纸灯笼,发出低沉的呼噜噜的碰撞声。仿佛一瞬间又回到了那个敲木鱼卖馄饨的纯真年代,回到了木心诗中的“从前慢”。巷道两边别具特色的徽派建筑融入雨后的生机。“咔哒”“咔哒”坚硬泛黄的板鞋面轻叩着灰青色的砖路,不是泛着漆黑的水泥路,多次冲刷过的小巷路面泛白,四四方方的砖仿佛代表了那深厚的寓言:做人要四方,正直。
“景色处处有,使景色不同的是人情。”范西曾在他的书中《人间之景》中提出这样与西塘巷契合的观点。继续向前走,看见两个小孩不断止地玩着你追我我追你这样具有循环性和单调性的游戏但他们自己却乐此不疲,朗朗的笑声像彩色弹珠球洒满了整条巷。巷内太窄,不时传来“叮铃铃”友好的提醒声,骑车的人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诶,小心小心”。侧身而过,看到不远处有个很老的商店,不,应该是杂货铺。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早已空荡荡的玻璃柜台前,只有身后的木架子上还贩卖着整个弄堂里那些老主顾常买的杂物。不知是隔壁新开的商店生气蓬勃,还是儿女许久没有回家来看望,他那守着小黑白电视机的身影被不断地拉长……继续向巷子深处走去,巷两边早早堆满了卖菜买菜的人。一阵穿堂风经过,卖菜的人两手插兜耸着肩坐在小马扎上的身影又蜷缩了一点,时不时看见来往的人用上方言吆喝上几句。一家热气腾腾烤着饼的早餐店藏在其中变成了交流中心般的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来买个菜,顺便吃个早饭,来碗豆浆,对巷内很多人而言,只有当豆浆氤氲的热气打在脸上,这一天才算开始了。店主与顾客不时交谈着时下热门的话题,也总会有其他顾客开心地加入他们,那豆浆暖暖地流在心间。
其实人们都说这条巷子太老太旧了,应该翻新。但我却看到巷子中的事物一直都在不断翻新。有着巷内太窄人让车先通行的体谅,有着住户自觉维持巷内卫生的无私,有着住户主动帮助环卫工人打扫卫生的友善,有着一量一把秤的卖菜的诚信,有着不论春夏秋冬依然每天准时开门的杂货铺以及风雨无阻的邮递员的敬业。
什么是新?什么是旧?看着雨珠在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横幅上不断滚动,只不过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