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当我们遇到一件引人发笑的事或一个某些方面不如我们的人时,你是否会轻笑一声抛下一句“真愚啊”来呢?但我认为“愚”不是如此、更不仅限于此。
“愚”不能以个人主观去判断。在我最近阅读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就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乡下人不认识字,能代表“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认识字不能代表一个人“愚”。书中就将这个答案细致地写了出来:与城里人相比,乡下人在识字这方面不比城里人强。因为他们接触文字的机会少,每天的任务是耕田种地而非与纸书笔墨打交道,而且在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只需要口头上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自然文字不是他们最需要的沟通用具,所以乡下人不识字不能说“愚”。乡下人在识字方面比不过城里人,城里人在田间活动中比不过乡下人,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若强迫一个人在他不擅长的领域展露“一手”来再去取笑人家“愚”,那么这不才是“愚”吗?
“愚”有的时候并非才能、成就上的展现,而是内心精神的体现。举一个大家都听过的例子,愚公移山。这位老人为了将家门前这座大山移开,日日夜夜地去挖山石,智叟见了便取笑他说:“你已经看了,不可能移走大山的,还是快放弃吧。”但愚公并没有放弃,他说:“我不在了,还有我的子孙在,只要坚持,大山终有一天会被移走!”这种行为在智叟眼里是愚。但在愚公看来他的坚持不懈是为了实现目标奋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他的这份坚毅绝对不是愚的,而是我们需要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反观智叟,只因看愚公年老便认为这不可能实现,不仅不帮助还取笑他人、否定他人的努力,这不是更愚吗?比才能方面的“愚”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愚”,若人心不保持明净,那么这“愚”恐怕终会掩饰不住的吧。
论“愚”,说“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在判断“愚”上永远要保持理性,客观。只有内心如一面明镜,我们才能让他人看到自己的“慧”,而非自己的“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