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读书人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一方面,读书是凡人通向仕途的唯一道路,社会自然产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崇高读书氛围;另一方面,部分儒生的迂腐,又让无数人唏嘘“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政策的新时代,我们作为新读书人又该怎样扭转那些恶评,做真正的读书人呢?
读书首先要将书读进气质里。毫无疑问,读书养气,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严谨,读过的书将会塑造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央视主持人董卿脱俗出尘,从容不迫的气质,正来源于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的优良习惯。而我们现在不应拘泥于课本,而应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台阶。
读书更要养成优良品德。古代私塾首先教育儿童的教材不是四书五经,而往往是《三字经》、《弟子规》。这有力说明了道德对人的奠基作用以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读书不只是要格物致知,更要养成“铁肩担道义,妙手出文章”的高超道德修养。
作为新时代读书人,我们不能不重视排在五美首列的“德”。坚持以诚立身、诚信做人、自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勇于完善自我以及承担社会责任。
读书最重要的是养成远大志向,唤醒沉睡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读书人就担负着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古往今来,有无数有志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历史画卷中书写了壮烈深沉的家国情。文天祥面对威逼振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如今处于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必以生命与鲜血的代价讴歌爱国之情。但我们应努力学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荣誉,为国家建设和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书人只有以天下为己任,才会成为有作为的读书人、有用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