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什么奋斗?想买的东西很贵,想去的地方很远,父母的白发,朋友的约定,以及天生骄傲。”
这段话不似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那些奋斗原因一样冠冕堂皇,心灵鸡汤般高大上,它很现实,也真实的过了分。它刺痛了我麻痹的神经,不禁让我开始正视奋斗这个词。现实社会上有种“咸鱼心态”似乎永远安于现状,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奋斗,他们永远逃避这个问题。
前几年在网上,一封辞职信引发了全民热议,“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从某个角度来讲,我认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任性的。试问如果你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你任性的本钱又在哪里。说一句,你想去看看世界,又可曾想过身后已垂垂暮年的父母。你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我的身边其实有一个真实鲜活的例子——我的表哥。表哥曾经也是一枚学霸,但在高中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一年,此后便跌下了神坛,从此再也没有爬上去。为什么?厌学。生理性厌学。无奈姑父姑妈顺从了哥哥心意,没有再逼他学习。当年为了哥哥,他们费尽了心思,为他联系最好的高中,为了让哥哥过得舒服些,又安排了环境最好的宿舍。后来,哥哥高考成绩极不理想,姑妈姑父再次为他能上大学操心,甚至是现在的就业。因为在企业上班,姑妈甚至担心到睡不好觉。
我目睹这一些,便时时警戒自己:要奋斗!因为我不想让我的父母为了我担忧到寝食难安;我不想让父母连买双新鞋都思虑再三;我不想让父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需要一笔钱治病的时候,我无法支付这笔医药费;我不想在已经成人之后,父母还郑重的塞给我他们积攒的养老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长大了,有可曾回望父母,他们越来越佝偻的身躯,藏不住的白发。这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要奋斗。
每年夏天,总含离别。成长似乎就是习惯离别。我们如今只十六七岁,便已经经历两次离别。小学毕业时,九年挚友,考上了更好的初中,我经历了离别。初中毕业时,同窗密友,考上了更好的高中,我再次经历了离别。这让我明白,“不散的筵席”若想再聚,只能奋斗。我们不奋斗,那个曾经相约互做伴娘的闺蜜,那个曾经一起吃雪糕谈未来的姑娘,怎么重新能与你相遇,怎么能圆那个青春年少时的梦。
你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奋斗,这就是十六岁的我能给你的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