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
我谨代表中国青年谈谈关于文化交流。我认为,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架起一座心灵之桥。
亚洲是地球上最辽阔的大洲,也是民族最多的大洲。几千年来,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我们这个由四十八个国家四十五亿人口组成的大家庭,不断沟通,不断碰撞,才构建了如今一个繁荣的亚洲,一个多元的亚洲。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首来时路,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文明也需要新陈代谢。那么,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呢?
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有容乃大的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去包容别国的文化。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其中“同”指的是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而“异”指的就是各国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性。包容可以使各国之间和睦相处,彼此融合,让心灵之桥更加稳固。
了解不同文明,需要平等谦虚的风度。“骄慢倨傲,去之者多”,我们要以谦逊的心态去体会各国文明的真谛。大唐盛世,日本与唐王朝不仅建立了正式的邦交关系,而且还促成了各方面的交流,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唐全面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唐王朝热情地接待踏上大唐国土的日本留学生。唐政府规定“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即按照等级供给外来使节的在唐费用,对日本使节和留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平等交流能让我们探索各种文明背后更深刻的内涵,使心灵之桥可以向更远处蔓延。
接触不同文明,需要开放融通的气度。“因循苟且,逸豫无为”,我们要以敞开的格局共同发展。一个国家如果一味地自视清高,将外来文明拒之门外,那么发展前景在不久后就会看到尽头,一步步落后于别国。比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了与各国的来往,而彼时的大清帝国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与时代脱轨,纷至沓来的侵略者使当时的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造成近代中国一部洒满血和泪的屈辱史。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互鉴没有国界,文化交流就是用文明的力量去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开放包容、平等对话、交流互鉴,让我们四十八个国家携起手来一同努力续写亚洲文明的辉煌,铸就更宏伟的心灵之桥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