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谩嗟荣辱,酒酣犹颂大风歌!
波澜万顷之汪洋者,历史也;当空启明之皓月者,英雄也。生生不息的历史给予后人以无数的想象空间;而英雄“虽千万人吾往矣”,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深度,让我们在茫茫天地间得以观澜听波,一往无前。是时,寒风起兮,星垂天宇,重温《高祖本纪》,复醉于沛公之处世智慧,默立良久而作此感。
白驹微过隙,回首千年间——风动云变,铁骑残阳,青衫踏尘来;秦时争鸣,百家青衿,壮志不曾改;敛眉沉吟睹乱世干戈寥落,明月应犹在;虚怀若谷,志在天下,望锦绣山河如画,千秋帝业成。从一介庶民到帝国领袖,我不由一次次思索着,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个英雄的刘邦?
沛然应时,攫举异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错的,成就刘邦的正是他时时刻刻清醒的自我认识以及海纳百川的心胸。不同于悲剧英雄项羽的“此天之亡我也”,刘邦自知“固不如也”——他总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处境,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洞察事物的本质,以避开锋芒,扬其所长,挥其所能。无论是项羽将怒破咸阳,亦或是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刘邦均以其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机敏圆滑的语言艺术以及世事通明的心理战术,一次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同时,刘邦懂得适时借力,他知人善任,坦诚相待,用人不疑,通脱而无所拘囿——没落贵族、市井屠户、招降反叛……功成名就后,他画龙点睛般只一句“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成功,也真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历史博弈,汉承秦制。在历史滚滚向前的大潮中刘邦目光长远,深思熟虑,清楚地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刘邦作为一个成功君主的独到之处。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力行中央集权制度,颁布秦律,延续八百年的分封制度灰飞烟灭,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但他的厉政很快导致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秦末起义军刘邦、项羽推翻了秦的统治,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灭秦后应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段历史。秦末,六国没落,贵族的权威与尊严被极大破坏,对于与秦有世仇的项羽,毁灭秦是他心中的执念,代表着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他,一心欲为昔日楚国重振雄风,称霸天下。在项羽看来,嬴政的中央集权制度简直是荒谬可笑。或许当时的整个天下,都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远不如分封制,甚至百姓心中的秦始皇更是只代表着两个字——暴虐。然而“在这个遍地都是金钱的时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时光追溯到始皇嬴政的一次巡游,刘邦时任泗水亭长,他匍匐在地,不禁由衷赞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格局恢弘、目光长远,敏锐察觉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也正因如此,刘邦到了咸阳后秋豪未犯。当项羽把秦都城咸阳化为废墟时,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歌响起时,刘邦早已把能够找到的秦代律令典籍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刘邦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律令典籍,才是刚刚逝去的秦帝国最无价的遗产,后来的刘邦也正是在这些律令的基础上建立了汉律,得以安邦治国。楚汉之争在当时看来似乎悬念迭生,但如果站在宏观的格局中,用我们今天的眼光重新来审视,就会发现,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的博弈,无疑是一场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战争,也是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其实历史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地倾向到了刘邦那里,中央集权制度也终将回归历史的舞台。
励精图治,安邦治国。君临天下后,刘邦力排众异,建都关中秦地,长安城在咸阳城外拔地而起,长安故咸阳,剑指八方六合,扼住天下咽喉。政治上,他欲重建一个秦始皇式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刘邦知道眼前的胜利得益于功臣名将和六国贵族,他们依旧渴求着恢复旧制度,而不久前秦帝国覆灭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经济上,汉朝初期的长安,“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万象凋敝,百业具衰,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贫困的时期。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向现实妥协,他性情沉稳、深谋远虑同时虚心纳谏,他能屈能伸、以退为进又洞察世事,既看到了秦帝国的制度先进性同时也看到了其在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因而实行郡国并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疆域的统一仅仅是个开始,人心的统一才是帝国的根本,刘邦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身历数劫为苍生,他胸怀天下、爱民如子——与民休息,以贮蓄实力,厚积薄发。汉定天下,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即将莅临,这段历史终变为史官笔下的模样,逐渐泛黄了,当年的月亮。
含章内映,风华慷慨,凭栏阅沧海;水影纵横,指点黑白,落子定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