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酒缸,久经年岁,饱满而深沉。不管离家多远,每到年关,我总想念那飘出醇香的酒缸。
每年到了丰收的季节,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先备好酒缸,缸需是酿酒专用,提前消毒、晾干。再是上街选购糯米,精选的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冷却,加酒曲搅拌,然后盛入酒缸,密封放置阴凉处发酵,“出酒”需要大半年的时间,中途不能开封,如待字闺中的姑娘。
烧火、添水、试温、搅拌……整个过程,奶奶投入而专注。她说,做酒,半点儿不能马虎,因为一个细节不到位,就可能“满盘皆输”。水不能多、不能少,糯米不能过熟、不能过生,加酒曲的米温度不能高、不能低,一切都是“刚刚好”。酿酒的过程,可以说是十分严苛,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可这个“精准”却不是依靠流水线的工业标准,而是完全依靠奶奶的手感,凭借奶奶敏锐的味觉与嗅觉。其中的流程与技巧,没有记录,全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
奶奶不懂大道理,她只知道顺应天时,在谷物丰美成熟之际,用祖辈之法,虔诚地将粮食贮藏于酒缸之中,这是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与敬畏。酒缸,静静伫立在墙角,蕴藏了佳酿,更是贮藏了时间的气息,酝酿出岁月的醇香。
从前,家家户户都酿酒,各家各院的酒味,又略有不同,关乎食材、火候、器具,这便是独有的家的味道了。秋季,厨房里飘出的阵阵米香,到了年关,都变成了浓浓酒香。品尝“新酒”几乎成了家庭的隆重仪式,窗外天寒地冻,屋内其乐融融,一家人围桌而坐,奶奶盛出新出的米酒,酒纹荡漾,轻抿一口,醇香清甜,留在喉间,一室酒香,经年不散。
家酿是家乡人们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饮品,“新酒”待客,是对客人的盛情。春节期间,三五好友,围坐桌旁,配上几盘佳肴,呷一口新酒,唇齿间流淌的,是对过去一年五谷丰登的满足,和对来年丰衣足食的希冀。喝着糯米老酒,谈论日常家事,酒酣耳热,通体舒泰,冬天的寒冷被驱散到九霄云外,屋内温馨和谐,这才是最真切的国泰民安。
岁月悠悠,逝者如斯,如今奶奶家的酒缸已有几年没用,我也长大,不再绕着那酒缸转来转去。春节依然有烟花爆竹,桌上依然有玉盘珍馐,待客依然有玉壶琼浆,而我仍旧怀念奶奶的酒缸,和酒缸里飘摇出来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