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智能手机也普及到了百姓的生活中。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社会中“低头族”日益增多,冷漠与空虚也在无声蔓延。生活,是否真的“机”不可失?
近年来,世界各地因不恰当使用手机而造成的事故层出不穷:德克萨斯学院的一名学生开车时发短信落入峡谷,导致其颅骨断裂;在澳大利亚,一名女性游客太专注于玩手机而掉入冰冷的海湾,不会游泳的她在获救时仍抓紧自己的手机;在中国,一年轻男子边看电视剧边横穿马路,遭到飞驰的轿车撞击,当场身亡……这些事件的发生使我们震惊,更值得我们深思:手机中的社交软件、游戏和视频播放器,难道比自身的人身安全更重要吗?
答案很明显。生活并非“机”不可失,手机也定无生命安全重要。那么,是什么让人们沉迷于手机,成为“低头族”呢?
归根结底,是因个人自制力不足,才导致低头族现象泛滥于社会之中。科技发展的初衷是造福人类,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快捷、便利。的确如此,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但不知为何,在日常的生活中,耳边似乎少了欢快的谈笑,身边多了冷漠与空虚,人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忘记了与身边人的真实交流。改变我们行为习惯的,是自身对于使用手机的“不理性”认识。
不仅如此,手机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和家人间的关系。恰逢假期,张先生带着儿女去看望老人。到了家中,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交流,孩子们却不在意,只顾低头玩手机,张先生也在一边刷着微博。老人看无人和自己说话,怒言道:“你们就和手机过吧!”说完就摔了面前的盘子生气回屋。直到儿女们放下手机,轮流进屋道歉劝说,才平息老人怒气。张先生事后懊恼地说:“那是中秋节后的第一次家庭聚会,老人也将近80岁了,一直盼着孩子一起吃顿饭。想想我们真是太冷漠了,现在理解了老人当时为什么那么生气。”
“面对面的沟通是最直接的,与亲朋好友相处时玩手机,必然会影响亲朋之间的关系。”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李玉焕说,“大家可以把手机放到一边,在安静的环境里单独呆一会儿,实施这种方案有利于戒掉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由此可见,手机虽好,但不可滥用。放下手机,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与幸福。远离电子产品,仰望天空,你会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并非“机”不可失;我们身边的万物,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