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朵顽强美丽的格桑花,在寒风中开放,在烈日下成长,用最美的年华撑起高原的希望,任爱的种子洒遍山间的每一个角落。
——题记
“老师好!”
一声声稚嫩的童音打破了喜马拉雅山山脚的沉寂,孩子们扬起头,笑容在寒风中如花般绽放。早早来到教室的格桑德吉备好课本,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孩子都挺立着小小的身板,细心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朗朗的读书声,随着微风飘进了冰冷的深山,滋润了每一寸土地,灵动了每一颗心灵。
这一幕,出现在支教老师格桑德吉任课的第十三个年头,超过130个孩子齐聚在帮辛村教室,带着求知的欲望共同学习。“我想当老师,然后给这里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都要能够上学。”
格桑德吉的愿望,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为了回报这一片生养自己的家乡。为了达成理想在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的格桑德吉,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支教。因为常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帮辛乡是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这里路途过于艰险,许多孩子无法正常上学。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回到学校,15年来,格桑德吉翻山越岭的去劝学。行走在泥泞的小路,漆黑的山崖上,她的掌心微微渗透出汗水,紧锁的眉头有几分松动,急急敲开门,她走进破旧不堪的屋里,抬头看看,是屋顶上破旧的木板。也许是贫穷的原因,又也许是因为没有上学的经历,任晴拉姆的爸爸一直低着头,微微倚靠着门板,嘴唇蠕动着,却不做言语。想必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上学。见状,格桑德吉摇了摇头,口中发出一声轻微至极的叹息,走到女孩身边,拉起她的手,眼睛的深处透露出对孩子的期望,见老师来了,女孩怯怯的抬头看看,却在对上老师的目光后飞速低下了头。紧紧拉着老师的手,格桑德吉明白,这是孩子想要上学的暗示,“学校有八块钱的营养早餐,吃的也好,住的也好……”见他久久没有回答,格桑德吉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能说几句汉话吗、说不来是吧?能看懂文字吗?什么也不懂,那孩子也会变成你自己,想象她的前途吧!”听到这里,孩子爸爸看了看自己因常年做农活而干裂的手掌,眼睛湿润了……终于缓缓的点了点头。“那你答应了,9月开学就要送下来啊。”
格桑德吉欣喜万分,起身向外走去,身后是任晴拉姆银铃般的笑声,仿佛代表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在她的艰苦努力下,门巴族孩子由一开始的失学率百分之三十变成了后来的入学率百分之九十五,她教过的学生有6名考上了大学,20名考上了大专,中专。她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些学生是她一生的骄傲。也许为了学生她冷落了亲情,忽略了女儿,但是她知道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这,才是一个人民教师永恒的追求。
从大山走出,却又放弃机会回到了大山。她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人生,用淳朴的心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学生,她付出了一切,但在她看来,只要看到学生们获得新知后幸福的笑容,内心就会充满快乐。
多年后,“感动中国人物”献给了她这样的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把知识一点点注入一个个乡村。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格桑德吉,你用坚韧的心灵对抗恶劣的环境,执着坚定的信念叩响求知的大门,用无私的付出点亮孩子的梦想。你不畏艰苦,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
在社会洪流中,还有许许多多向她这样不为聚光灯所照耀,游离于社会视野之外的人,虽然她们所经历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所面对的是艰难困苦的环境,但她们都执着理想的光芒,引领未知的前方,用一颗炽热的心铸造出每个孩子的梦想。正是这样的无数个“她”才支撑起了民族的未来社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