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湖写景作文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湖写景作文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写景作文 篇1
我家附近就是美丽的西湖,你想知道它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不美吗?就跟我来看看吧。
春天,湖边的草坪上小草刚刚从地面上钻出来,软软的,嫩嫩的,绿绿的,就象一个小娃娃在伸懒腰。柳树的枝桠上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微风吹来,轻轻地随风摆动,好看极了。大人们坐在石桌旁,欣赏着漂亮的桃花,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红的像火,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来,让人心情特别愉快。
夏天,你可以去划船。要是你坐在船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湖面。湖水清澈无比,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湖边有许多柳树,小鸟在书上唧唧咋咋地叫着,那声音真是美妙无比。
秋天,小草枯萎了,变成了金黄色;柳树的叶子也枯萎了,地上随处可见叶子枯黄的身影。桂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秋风一吹,金黄的桂花雨点般落下来,就像下起了桂花雨。菊花仙子也来到了人间,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漂亮极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就像穿着一件厚厚的大棉袄,地上也随处可见雪的踪影,我捧起一把雪,冰冰的,软软的,舒服极了。
西湖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我十分喜欢美丽的西湖,你呢?
西湖写景作文 篇2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杭州西湖。
我游览过动人的昆明湖,看见过妩媚的东湖,却从未见过西湖这样的水。西湖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湖底嬉戏的锦鲤;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像是天地间所以绿颜料都倒入了湖中;西湖的水真美呀,碧水幽幽,湖光掠影,美得像一幅连绵不断、美不胜收的画卷。不知自己是在天堂,还是人间。毛毛细雨纷飞,西湖的美被一层朦胧的轻纱掩盖了,像是一位仙女,带着雨水从天而降,还带来了沁人心脾的空气,让人闻了神清气爽。没有想到,雨中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接着,我们到了花港观鱼。我戏弄过可爱的娃娃鱼,钓上过硕大的白鲢鱼,却从未见过西湖这么多活泼可爱、天性好动的锦鲤,那些锦鲤时而游快,时而游慢,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有一条锦鲤,半个头露出水面,吐着小泡泡,好像在说:“你捉不到我,嘻嘻。”真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西湖风景如画。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最美的诗句称颂它;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最美的颜色装点它;如果我是音乐家,我要用最动人的乐曲演奏它……
西湖写景作文 篇3
今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做完作业对妈妈说:“我们去看看雨中的西湖吧!”
我们来到西湖边,我本以为西湖边游人一定稀稀疏疏,没想到站在断桥上,游人还真多呢!我往外西湖望去,天空灰蒙蒙的,远处的山若隐若现,星星点点的几只小船在缓缓移动,我转身向里西湖看去,不远处有一堆五颜六色的东西,哦,原来是停驶的电瓶船。我往近处看去,一大片荷叶像绿色的海洋映入我的眼睛,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色裙子的姑娘站在荷叶上,微风吹过,荷叶轻轻摆动,荷花在荷叶中央翩翩起舞!我走到旁边蹲下身子闻了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蒙蒙细雨落在荷叶上形成一颗颗露珠,像一串串滚动的珍珠,好看级了!雨中的西湖真美啊!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远处的山拨开云雾,渐渐的清晰可辨,西湖又呈现出另一幅景象,不愧是“浓妆带抹总相宜”的西湖啊!
西湖写景作文 篇4
春天唤醒万物就飘然离去,夏天来到为万物带来浓浓生机。
我站在西湖上,望着湖面满池的荷花掩着随风飘荡的垂柳,我情不自禁的朗诵起宋代大诗苏轼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异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是吗?西湖荷花的花骨朵苞待放,在几阵蒙蒙西雨的滋润下,悄悄地绽放了。红的。白的。粉的,在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衬托下,摆着各种的姿势,有的像害羞的少女,露出半边的脸儿,偷看着杭州的每一位客人;有的恰似站在舞台上,扭动身躯,跳着优美的芭蕾。一朵朵,一从丛,一群群,绿叶衬托着红花格外美丽。西湖的水,碧绿荡漾,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它倒影着“湖心亭”“三潭印日”“雷峰夕照”。西湖边上的柳树、桃树上站在一只只小鸟在唱着优美的歌,好像在为西湖赞美。在西湖以井船为工作的人们更是高兴,送一批又一批,头上面满大汗,可心窝里却是甜的。
夏天的西湖真美丽,我爱夏天的西湖。
西湖写景作文 篇5
雾慢慢地散去,天空露出一丝丝微弱的阳光,寒风吹动着枯黄的杨柳枝,湖边的小道上游人如织,初到西湖,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俗话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这座美丽而有韵味的城市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三潭印月”这个景点。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它堪称人造园林艺术精品,由三个小宝塔组成。据了解,每逢农历十五的日子,月光可以通过宝塔外侧的圆孔折射到湖面上,人们便能在湖面上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月亮,场面非常壮观。
漫步在西湖边,放眼望去,苏堤和白堤犹如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的漂浮在湖中,让人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湖面并不平静,泛起层层的涟漪,来往的游船尾部把湖水划出小小的浪花。湖边晨练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打扮喜庆的游客们,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刹那间,随着音乐声,一股股巨大的水柱迅速向上喷起,在空中组成各式各样的造形,气势恢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驻足欣赏。
西湖的美景,就这样定格在我的印象中。西湖如画,一幅唯美的画,不论春夏或秋冬。
西湖写景作文 篇6
杭州西湖景色俊美秀丽,已为古往今来世人所公认。苏东坡的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将西湖描绘的栩栩如生,神韵俱佳,也让别人无法争宠。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环肥燕瘦,只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样会赢得世人青睐的。
扬州的西湖名为瘦西湖,其实就是一条河,在唐、宋时代还只是一条护城河,如若称其为“河”,也非名不副实的贬义,反而称其为“湖”倒有些牵强。但一个"瘦"字,可谓是点睛之笔,不仅隐喻了瘦西湖纤秀、苗条、俊俏的风韵,从而也有别于杭州西湖的雍容、圆润、丰腴了。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也许是扬州的最美的季节,也应该是瘦西湖的最美季节。我曾在这烟花三月两次来扬州、来瘦西湖,确实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从瘦西湖的南门进入,沿湖边的甬道向纵深走去,一路美景不断,绿柳含烟,桃李吐艳,春风拂拂,花香四溢;碧波粼粼,水映楼台,桥拱如黛,塔影隐现……正如其“西园曲水”中一石坊题联所写:“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游走在这样如梦如幻的景色之中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怎能不让人浮想翩翩。
近日浏览了一些有关描述瘦西湖的文章,有一些文字尽是搬来转去,有一些也是与史实有出入。我认为,瘦西湖并不是从隋朝就开始修建的,唐、宋时期并没有瘦西湖一说,在唐宋诗章中多是写扬州的。在唐代很多诗中,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都是写扬州,并非瘦西湖。历史上,虽然“扬州”的称谓不断更改,但一直是繁华之地,特别是隋唐后,由于运河的开通,更是成为经济、文化仅次于国都的中心。所以,文人骚客多向往或游历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已成梦寐以求。就如同现在各地倾慕上海一样。当时,“二十四桥”有,也不一定在那条“护城河”上。到了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有一段时间,在扬州大兴土木,园林之风盛行,修建了很多馆、阁、亭、台,但也非今日之瘦西湖。再说,扬州富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总逃不出兵刀水火之厄运。“安史之乱”、“太平天国”、“金国南侵”等,扬州城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过损毁。清朝顺治二年的“扬州屠城”,十日也好,五日也罢(有学者认为十日是夸大,应为五日),浩劫后,扬州还能“完卵”乎?南宋姜夔有一首《扬州慢》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就是凋敝、凄凉的扬州,与盛唐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到了明朝,二十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这是战乱的必然结果。建了毁,毁了建,改朝换代,不可能不如此。我说这些的意思是,今日的瘦西湖非昔日的园林,即使有一些联系,瓜葛也不多。如果在唐代就有大体如今模样的瘦西湖,杜牧的诗就可写成(戏作):“瘦西湖水绿迢迢,小金山上草未凋,舟中五亭赏明月,二十四桥闻吹箫”了。
瘦西湖应该始于明清,真正成规模是在清乾隆以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扬州又复繁华,各地富可敌国的豪富巨贾陆续云集扬州。许多盐业巨子为讨好皇帝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构筑水上园林,并多家联通,逐渐形成规模。园中的五亭桥、小金山、白塔、徐园等建筑都是乾隆以后的事。而瘦西湖也是由清代钱塘诗人汪沆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而得名。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浪游记快》中,有这样描述:“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台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从其描述不难看出当时瘦西湖已现的规模、气势和俊美了。他还对这种格局的设计、建筑赞叹的说,“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当然,这些都是记写清代乾隆时期的瘦西湖的。至于今日的瘦西湖是否还是昔日之模样,不得而知。
话还得说回来,瘦西湖建于何年,兴于何代,都已不重要了,关键是今日的人们还一如既往的喜欢她。今日的瘦西湖,是修复还是新建,是否还是旧时的模样,也不重要了,她是人们梦中似曾相识的模样,就足够了。
今天的人们对瘦西湖似曾相识,还喜欢她,原因是她的修建、她的模样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历史承载都非常的契合,是一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不论是河流还是桥梁,不论是亭台还是花木,都不突兀,不牵强,好像她就应该这样。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扬州的文化底蕴、扬州人的文化素质,扬州人承载了扬州的历史,也创造了扬州的今天。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加快城市建设成为共识,有一些城市也想“打文化牌”,投入大量经费,种花植树、开渠引水、修亭建阁,好不热闹。但曾几何时,树枯花谢,水渠变成了污水沟,不仅没有给城市美化,反而添了堵。还有些贫困地区的县、乡、镇,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历史渊源,修建形似天安门、大会堂、美国白宫等楼堂馆所,不伦不类,让人贻笑大方。近年来,各地又兴起了“造神”之风,不惜投入巨资,建庙宇、塑佛像,而且相互攀比。如今各地新建的庙宇金碧辉煌,一个比一个宏伟;建塑的佛像、一个比一个高大,有木的、有石的、有铁的、有铜的、有鎏金的、有坐的、有立的……等等,不一而足。
今天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瘦西湖景区的传承至今相比,有着质的区别。除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问题外,还有就是,历史上瘦西湖的修建属个人出钱,除炫富、享受外,还考虑传世的久远,为后人存储财富。即是几百年后的今天,扬州市政府和市民还能够得到她的惠泽(门票150元,据说本地市民免费);而现在的工程建设(包括楼堂馆所、公益设施、房地产、新景区开发等)基本都是政府投资(或承包给个人),负责的领导还存在(3-5年)换届问题,政绩不能换届,所以必须“短平快”,很难考虑久远问题。因此就出现了这届建,下届拆。更有甚者,入住不久的楼房能整体倒塌、在建的工程就能坍塌……如此诸多问题应该让谁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