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到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当他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竟然掩面而泣,并虔诚地表示,听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是极其不恭敬的。
如今,《二泉映月》是一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极其具有影响力的曲子,可相比之下,它的作者却显得有些寒碜,甚至不堪入目。
他是一个乞丐。
他是一个盲人。
他叫华彦钧,也叫阿炳。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所道观内。父亲华清和自号雪梅,是那所道观的当家道士,母亲是当地名门望族秦家的寡妇,不得不说,他的出身,就是个悲剧。
阿炳4岁时,母亲受流言蜚语所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小的阿炳失去了母亲,父亲华清和偏偏又是一名道士,无法在道观中养育自己的孩子,他只能将阿炳寄养在了嫂子家。
阿炳8岁时,华清和将他接回了道观,但他并没有告诉阿炳自己是他的父亲,而是以师父的名义抚养阿炳。
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他不仅送阿炳上了私塾习字以备将来诵经做道士,而且还传授了他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阿炳10岁时,华清和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12岁时,华清和又要求他吹笛子时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甚至把铁圈换成秤砣。阿炳拉二胡时,琴弦上被拉出许多血痕,他的手指也磨出厚厚的老茧。阿炳认为自己是受好心人照顾的孤儿,在“师父”的教导下勤学苦练。作为孤儿的他受尽嘲笑、侮辱和歧视,音乐成了他孤独时最大的安慰。
18岁的阿炳不仅出落得一表人才,而且对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都十分熟练,他还有一副好嗓子,人送外号“小天师”。
1918年,华清和病重,临终前,他含着泪向儿子吐露了实情,便驾鹤西去,留下了新任当家道士阿炳。
阿炳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居然是个私生子。父母双亡,世态炎凉,真是造化弄人啊!他心情郁闷,以致对道观管理不善。他自暴自弃,开始变成了一个混混,开始在鸦片膏里快活;在妓院里鬼混,最终染上花柳病导致双目失明。他无钱医治,只能卖艺街头。
从此,道观中少了一位道长主持华彦钧,而无锡的街头巷尾多了一个拉二胡的瞎子阿炳——我国最凄凉也最著名的草根艺术家。
无锡的黄昏,一眼望去万家灯火温馨而又静谧。在一座小石桥头,瞎子阿炳拉着二胡,曲调凄婉悠扬却没有一个听众,只有石桥台阶上的爬虫,还有水中倒映的月亮是他的忠实粉丝。寻寻又觅觅,冷冷还戚戚,琴声的幽怨从他的弦里淌出,从他的指尖流下。世俗的不平留给他的只有数不尽的苦楚,在夜空明月、小桥流水的渲染下是无尽的凄凉。只有乐曲,在诉说着他的衷肠。
阿炳复杂的一生,好与坏都经历过。在品格方面,我们不能妄下定论。据无锡的老人回忆,那时他们听到阿炳的琴声,人们都会叹息:“哎,那个可怜的阿炳又来了,他有拉不完的怨和恨啦…。”
贝多芬双耳失聪创作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阿炳双目失明,创作了同样不朽的《二泉映月》。也许是命运给了他们难以承受的磨难,才成就了他们创作出动人心魄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