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郭老

2021-10-09 18:24:02
我眼中的郭老作文

记得第一次接触郭老的时候,还是初中的事了。在初中语文课本收录的课文中,也不甚记得是第几篇,写的就是郭老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只是懵懂的读着“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带你走向黎明”,背诵之后,除了在试卷上填上其中的几个重要句子,对文章的意义也不甚理解,仅此而已。其实也只能仅此而已,在这种体制下,理解和透彻文章本意,倒是其次,对文章熟读背诵却是所谓的优秀者。一颗想激励少年树立崇高理想的心,也随着郭老的年华陨落了,实在可悲,可叹…

那也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事,此处谈及郭沫若老前辈,便是因批杜甫事件。郭老对文章的点评可谓是精妙绝伦,在许多作者看来,能得到郭老的评点,可谓是三生有幸。但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郭老如此说道“根据茅屋上有三重茅,可知杜甫草堂装饰比平民好得多,因孩童拾得茅草而骂他们是盗贼,可以看出杜甫很小气,自己是大地主,还想得到千万间房子与民同哀”,如此贬杜甫,估计从古至今也只有郭老一人吧,其余人等怎敢作如此狂言。对于此事,我沉思良久,对于以前脑海中郭老的巨人形象产生质疑。我知道,许多人只是偏执己见,道听途说,只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一个人的好坏。那固然没错,能坚持自我的人不应该是件坏事。

所以我决定去为我心中的疑问找一个答案。杜甫的诗,从小读到大,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诗圣的大作,没有与之平齐的文采,自然不存在点评的资格,只有在远方瞻仰。在这一点上,郭老算是做到了,郭老文采飞扬跋扈,每每阅读郭老的文章,便有一股精神信念注入心中,语言变幻无穷,能丛极致细微之处展现出大道理。郭老在很多文章的评点也是惟妙惟肖,让人无不拍板叫绝。在水准方面,郭老的资格毋庸置疑。而故意穷极文章字句,扭曲原文本意,郭老做法是否有失偏颇,我们还需要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事出文革时期,那段人们不愿谈起也不愿想起的岁月。在法制践踏,道德沦丧,信念丧失的污染下,又有多少人能真真正正做到保持本心,那些坚守信念的人不断的被迫害折磨,许多人至死不渝,许多人经受不住社会的煎熬选择了轻生。孩童心目中的伟岸形象,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而那些顺应时代,投机取巧的人却站了起来,郭老便是其中一个。在文革时代,郭老用自己的神笔利剑,刺穿一个个正面文人的心脏,为四人帮呐喊助威,摇旗进军。思想跟着伟人走,用许多令人作呕的言语来奉承他,毛主席喜欢杜甫,郭老便在草堂题词“笔底波澜,民生疾苦”,毛主席一下觉得杜甫不好,郭老瞬间改变态度,痛批杜甫是大地主,伪善,他手下的《李白与杜甫》便是很好的证明。世人评价,在李白那部分,点评极恰,杜甫那部分,则不能入眼。格局风云突变,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时郭老又站出来了,大力抨击文革的迫害,四人帮令人发指的行径,这种良禽择木而栖,易主依旧摆尾的做法,与狗无异。也正是因为郭老的“善于变通”,使郭老无论在顺世和乱世中,都生存得如鱼得水,四处逢迎。一直身居高位,仕途可谓是如日中天。

但是,我们不能仅对一个人的行为就妄加指责,我们不能以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去评价当时的人,我们必须进行反思,设身处地的反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让好人不能做好事,坏人只能干坏事,我们究竟是应该批判人,还是批判这个社会的黑暗。在当时,委屈求全的人才能生存,坚持本心却意味着毁灭,为了生存,做出违背本性的事或许是理性的,暂时的屈尊何尝不是圣贤之道。古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今有忍辱郭老,无意执笔论春秋,是否也是一种近乎合理的做法?所以,无论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好,无论痛批杜甫奉承李白也罢。当你位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会怎么做?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个问题。所以我眼中的郭老,依旧高大,伟岸,屹立于文学的巅峰!

《我眼中的郭老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