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乐为话题的作文

2021-08-17 15:01:31
以苦乐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苦乐】

王靖茹

什么是苦?苦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生活中的一种困难与挫折。它意味着艰辛的付出、漫长的过程。什么是乐?乐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指人生的得意阶段。它意味着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和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苦与乐,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离开“苦”的经历就无从解悟“乐”的真谛,那么,如何才能理解“乐”的真谛?我想,那一定要经历先苦后乐、苦中作乐、苦即是乐这三个阶段。

先苦后乐,这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它意味着“努力就会有回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诚然,吃苦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们在苦难中获得的,正是达到“乐”所需要的。而知道何为“苦”之后,也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乐,在今昔对比中懂得“乐”的真谛。因此,吃苦既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幸福,又可以使人深刻认识到何为“乐”。

但是,苦难总是接踵而来。当成功遥不可及时,什么是乐?那一定要说“苦中作乐”。孔子曾称赞颜回“不改其乐”,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既是安贫乐道的表现,又与苦中作乐有着相通的道理。只要不违背初心,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受苦,也是有目的、有意义的。理想、道德因苦而越发坚定时,苦也就不仅是苦,而有了一些“乐”的意味在其中。苦中作乐,是一种积极看问题的生活态度。它强调过程,即便目标遥不可及,也可以活在当下,找到身边的美。因此,苦中作乐,是在苦难中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在身边发现美好瞬间的一种生活态度。

苦中作乐的更高形式,一定是“苦即是乐”。这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一种看似违背常理的状态,要达到这种境界,往往需要超于常人的意志与非同寻常的志趣所在。众所周知,袁隆平在稻田中奋战一生,谁也不能说他的工作是“乐”的。但他为什么乐在其中?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的、眼前的利益,而是已经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以国家的繁荣为幸福,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由此可知,苦即是乐,是一种高远追求。

苦与乐,看似对立,却在一定条件下又达到统一。既然吃苦不可避免,那么,不妨先苦后乐,不妨苦中作乐,不妨以苦为乐。

【篇二:苦乐】

沈疏桐

“离开'苦'的经历,也无从解悟'乐'的真谛”。对于苦与乐的思索贯穿古今,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我害怕我配不上我所经历的苦难”,苦与乐在生命中的价值,不断成为文豪、哲人、志士们探讨的主题。那么,当今时代平凡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苦乐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生活自身的苦难艰险是无法逃避的。生命的存在,本就是与自然顽强搏斗,以求生存、发展的过程。在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大有改善,社会矛盾也大有缓和,生活之“苦”已不再变得不可承受,这时,社会上便出现了浮华绵软的享乐风气。其背后的原因是苦乐观的一种错位:逃避苦难艰险,被动地躲在享乐的避风港中,苟安于一时肤浅的娱乐。殊不知,享乐的背后是精神世界的麻木与虚空,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更侵蚀思想与精神,远离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观念风气会蛀蚀社会的根本,使本应发展、进取的社会退化为愚昧的“美丽新世界”。因此,只有正确的苦乐观,才能使人们生活得有质量,有意义。

对于苦难,如果我们不将目光仅聚焦于个人的小挫折,小磨难,而是放眼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大历史中,就会惊异于生命的悲壮与伟大,感受到迎击苦难,战胜困难的高贵精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救亡图存,逆流而上……面对苦难,若能化被动为主动,“扼住命运的咽喉”,使苦难不再是折磨,而是历练,我们便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提升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真正快乐。“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奔波于北风大雪,枪林弹雨之间的革命者;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扎根大漠,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为了孩子们清澈的笑容,留在山林田野的支教者……他们难道不是最快乐的吗?“苦”的经历中生长出来的“乐”,是生命沉甸甸的果实。我们不是要美化苦难,而是要歌颂苦难中的意志,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人们百折不挠,绵延不息,而且最大的快乐不就蕴藏在生命价值的实现中吗?

离开“乐”的“苦”,使人屈服沉沦;离开“苦”的“乐”,使人虚浮堕落。唯有脚踏实地地生活,于“苦”中求“乐”,才能升华人性,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以苦乐为话题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