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苏州常熟一个小镇郊区。疫情之前的每年春节,妈妈都会带我回老家看望外公、外婆。这里过春节,有一些和杭州不一样的风俗习惯。除了吃年夜饭,还有祭拜祖宗、贴春联、吃团圆及放鞭炮等。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老家的赶集。
这里的赶集是老辈里传下的。据说按农历逢“七”一次(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赶集的时间都在上午,到中午时分,差不多就散了。不管是微风和熙的春天,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天,或者凉爽宜人的秋天和寒风凛冽的冬天,每到这一天(下雨除外),摊主们不约而同地赶到这儿,摆上各式各样的商品进行交易活动。
赶集的这天一大早,就人声鼎沸,车来人往。外公家门口那条街道和前面一大片空地,不久就摆满了各种商摊,有的摆在车上,有的干脆放在地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商品的种类繁多:有吃的食品,如糕点、干果和水果,还有边炒边卖的糖炒栗子等;有生活用品,如瓷器、年画、服装等,还有一般大超市、大商场看不到的竹篮、香炉以及插蜡烛用的铜插座等。
集市上人群川流不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气球、风车,不顾寒冷相互追逐玩耍;上了些年纪的大伯、阿姨,有的拿着手机边走边看,有的嗑着瓜子在打量着商品,还有的在与摊主讨价还价。另外有些人似乎对买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什么。集市上不要说开汽车,就连骑自行车的人到这里都会下来推车缓缓而行。加上周围的阵阵鞭炮声,这场景,仿佛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回忆起这情景,我想到了很多。现代大城市的商品购买很方便,有大超市、大商场,还有越来越红火的网上购物。但为什么种赶集在乡村间一直传承着呢?大概因为这里的商品种类多样,价格低廉,能满足周边百姓的需要。另外,这种集市不仅是商品的交易场所,还是人们感情沟通、信息交流的地方。这在城市的超市、商场里是难以见到的,它更多地承载了人们难以忘却的一种乡情。在越来越城市化的今天,乡村集市保留了人们久远的习俗与记忆——人们也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