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常悬一杆秤。但相同事物,在不同人心中又有不同的轻重。对此,我认为只有获得独立而包容思考之能力,才能使心秤不因外物而偏颇。
同一件事,同一个结果,有人认为他“轻”,不过小事耳;有人却以其“重”,认为头等大事。这般对待相同的不同态度究根而来,源是个人的人格、立场、环境之差别。
内视己心,轻重为人格所影响。古往今来,有视死轻于鸿毛,撰写指南录;视忠重于泰山,有言“宋之亡,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的文天祥。也有“肯爱千金轻大义”,投身我国教育事业,创办复旦大学的马相伯。毫无疑问,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而这也促使他们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中,不被其所局限,坚定而自主地选择何轻何重。
正视自我,轻重为立场所影响。纵观国际形势,有美国政府的“轻疫情”“重经济”,过于积极的推进复工复产。而这种所谓“重视经济”的行为,看似是在为国民生计着想,保持本国经济之增长,实则是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忽视民众的健康,甚至漠视,明知其之严重性而不作为。
外视八方,轻重为环境所影响。正如费孝通《乡土中国》中介绍的,乡土与城市社会的显著差异。前者轻文字重交流,后者轻交流重文字。区别的态度,因环境而生长,乡土社会需要团结和睦,常来常往;城市则注重个人工作,自力更生。往而推之,乡村城市如此,国家之间亦然。而这些“轻重”既带来文化差异与交融,也滋生了冲突,与歧视。就如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背后也有四字“蛮夷戎狄”。“乡下人”,自然也沾上了泥土的腥气。
总而言之,轻重之量,因人格、立场、环境而于人心中的标准不同。然综之而看去,惟有独立包容之思考能力,方能使我们既保有自己的“度量衡”,亦透过他人之视角,免于囿于“盲人摸象”之境地,以观其之全貌,再做出正确有利的决断。
愿世人皆有独立包容之思考能力,因而孰轻孰重,自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