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2021-09-17 01:07:16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篇一: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幸福年年“糕”

404班 邱逸晨

“好香啊,肯定是红糖年糕的味道,早饭我要吃红糖年糕!”每年初一的早上我都是被香香甜甜的红糖年糕给“唤醒”的。

年糕我们又称它为年年糕,是新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年初一这天早上,妈妈会在我的年糕里放点红糖,又软又白的年糕在红糖上滚上一圈,再放进嘴里,又甜又糯,我想糖年糕不仅有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寓意,还寄托了我们甜甜蜜蜜一整年的美好愿望吧!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也像你一样最喜欢吃年糕,可惜只有过年那段时间才有的吃!”妈妈指着我的年糕说。

看我好奇的样子妈妈继续讲述道:“现在大家想吃年糕随时可以去超市买,但是我小时候想吃年糕得去隔壁村的小作坊打年糕,而且打年糕一年就一个时间段,一般是过年前一个月左右,想想你们现在还挺幸福的。其实年糕最好吃的方法还是放在炭火上烘烤着吃……”听妈妈讲着那儿时记忆,想象着烤年糕的味道,口水在嘴巴里打转,期待也能品尝那味道。

今年过年,来到临安姑婆家做客,姑婆家客厅里放着一个大盆炭火,这是农村里用来取暖的物件。看我们无聊,姑婆分给我们一人一条嫩黄色的番薯年糕,她告诉我们,将年糕放在火上烘烤熟了特别好吃,想起妈妈曾经对于烘年糕的介绍,我跃跃欲试。

为了让年糕快快熟,我不停地拨动炭火,认真翻动年糕,眼看着年糕从嫩黄色变成焦黄色,香气扑鼻而来,等年糕不那么烫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那滋味果然如妈妈介绍的那般,外层又香又脆,里面又糯又软,还带着甜味。

看我吃得开心,妈妈说:“这么喜欢吃,到时候我淘宝上给你买点吧!”。

外婆连忙阻止:“你不用买了,家里还有我自己种的新米,等打年糕的地方上班了,我就去打年糕,到时候给你们送来!”。

“妈,米你们自己留着吃,她们想吃去超市买买也很方便,你们以后就不要自己种稻子了,你和爸年纪也大了,再去种稻子太辛苦!”妈妈劝阻外婆。

外婆一脸骄傲地说:“超市买的还是我们自己打的年糕好吃,想要年糕好吃,得用自己家里丰收来的新米,这样做出来的年糕口感会更细腻柔软,现在打年糕很方便的,只要两个小的喜欢吃,我和你爸高兴都来不及,而且种稻子也不辛苦的,你放心好了!”……

怎么会不辛苦呢?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不种稻子了,都是买米吃,只因为我和妹妹喜欢吃外婆种的米,上了年纪的外公外婆仍然每年坚持自己种稻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公外婆辛苦劳作的样子,炎炎酷暑,两位老人弓着腰在田里插秧,到了秋天时节,我都会去外婆家玩,这个时候正是稻子丰收的季节,他们把稻子收割回来,早上晒到院子里,太阳下山了再收起来……

“年糕焦了,快把你妹妹的年糕拿起来吧!” 妈妈的一声惊呼打断了我的回忆。

我和妹妹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有说不出的幸福感。

年糕是什么味道?我想告诉大家,小小的年糕承载着祖辈对我们的爱,也是幸福的年的味道。以前是妈妈儿时过年的记忆,现在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

篇二: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404班 杨哲熙

指导教师:冯霞君

过年,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那些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的关于“年味”的记忆历久弥新。

过年,是一声声虔诚的祭祷。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年的祭祀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每年这个时候,外婆会把灶头贴的那张已经被人间烟灰熏得灰头土脸的灶神像撤掉,换上一张早早准备好的新灶神像,美其名曰让灶神爷换新装。祭灶神不同于其它祭祀,灶台上供奉更多的是糖果,除此之外,每次祭拜后外婆还会在灶王爷嘴上抹一些蜂蜜,让灶神爷爷嘴甜一甜,这样才能在玉帝面前多说说人间的好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灶之后,就要开始“扫屋尘”,全家人一起出动,擦洗扫拖,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过年最重要的祭祀是年夜饭前的祭祖。当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准备妥当,阿太和爷爷把事先准备好的香烛、诵过经的金箔点燃,恭请祖先享用,一家人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恭恭敬敬地三叩九拜,每个人嘴里都念念有词,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上下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过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中国人对代表温暖、热情、喜庆、吉祥的红色的偏爱可谓是源远流长。一到过年,那更是将这份偏爱发挥到了极致。马路两边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大红春联和大红福字,窗户上贴着的栩栩如生的大红窗花,餐桌上红色的糖醋鱼,小朋友们身上穿着的大红衣服,还有一个个让人喜上眉梢的大红包……所以说中国年又叫红色年,过年红又叫中国红。

过年,是一首欢乐的交响曲。“到哪里过年?”“什么时候回老家?”“备好年货了吗?”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拉开了交响乐的序幕。到了除夕,交响乐的高潮部分在厨房奏响了,铁锅是主唱,锅铲是伴奏,香浓的鸡煲中“咕噜咕噜”地冒着幸福的泡泡,金黄的春卷被炸得滋滋作响,刀与砧板的碰撞所发出的急促的嗒嗒嗒声——一曲交响乐烹饪出一席让人垂涎欲滴的年夜饭。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围桌而坐,举杯欢庆,互道祝福,共同迎接新年到来:“爷爷奶奶新年好!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您大吉大利,财源广进!”“祝你茁壮成长,学习进步!”一句句真挚的祝福带着人们的热切期盼。

过年是什么?过年是一番辛勤劳作后最隆重的欢庆,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最热忱的期盼,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篇三: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404班 应悦

指导教师:冯霞君

寒假回外公家,听外公说,在我们老家吃到“切糖”(冻米糖)就是尝到年味。在过去“切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总能吃到主人茶桌上为客人准备的“切糖”,所以“切糖”传递出了年的味道。

一天,一家大小都围在餐桌吃中饭,外公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大家都快点吃,吃完要做切糖了”。外公的话音刚落,我们表兄妹几个就兴奋得手舞足蹈,狼吞虎咽地扒完饭,就不断地催促外公快点动工。

外公端来一口大锅,放在可移动的灶台上。我们几个就一起围上去,你一句我一句急切地问外公怎么做“切糖”。外公往锅里加入了点油,倒入一大碗白砂糖,用大铲子不断地翻炒锅中的白砂糖。洁白的白砂糖慢慢地变化成焦糖色,我好奇地问外公“为什么要把糖炒焦呀?”外公不紧不慢地回答“这是做切糖的第一步叫熬糖,只有糖化了,才能把炒米黏合起来;切糖能不能做成功,全看这个锅里的糖熬得好不好!糖熬老了切糖会太硬,糖熬嫩了,切糖成不了型。”

看着“咕噜咕噜”直冒泡的糖浆,我跃跃欲试,对外公说:“外公,能让我试一试吗?”“当然可以,不过你可要小心,别烫到手哦!”外公小心地递给我铲子。在拿到锅铲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荣升为“切糖大师”。正当我美滋滋地捣鼓着手中的大铲子,突然,我的手像被一种魔力推动着往上提,铲子“哐当”一声脱离了我的手。“哇,烫死了,烫死了!”我不停地甩着手说,“外公,还是你来吧,这太烫了。”

外公迅速地捡回锅中的铲子继续搅拌,随后,他往冒烟的大锅中浇入一大碗开水。水与糖相遇,发出“滋滋滋”的声音,顿时,锅的上方烟雾缭绕,看不清锅里的糖浆,只看到外公拿大铲子的手在加速打转。等到烟雾散去,锅中糖浆熬到火候正好,外公把锅端出放在旁边的支架上,然后往滚烫的糖浆中倒入炒米,接着拿着大铲子快速地翻炒锅中的炒米。“外公,这个不烫,我能弄了,再让我试试!”我自信地说。“好,去拿个小铲子。”外公话音刚落,我跟表弟就冲进厨房各拿出一个铲子,我们俩就做起了切糖学徒。外公不愧是“切糖”老师傅,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让炒米和糖浆能均匀地缠绵在一起了。外公端起大锅把它们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跟随着那个大锅,我们把阵地从锅灶转移到放模具的大砧板旁,看着那堆小山似的还未成型的“切糖”,我们一个个都不断地吞咽着口水。看到一旁的妈妈伸手抓一把往嘴里塞,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学着抓着吃。砧板边围着的大大小小十来个,你一口我一口都开吃了。

“哇,太好吃了!”妈妈闭着眼睛,咀嚼着嘴里的“切糖”,陶醉在“切糖”的美味中。

“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表弟吟诗赞叹道。

“爸爸,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大姨兴奋地为外公竖起大拇指。

小不点妹妹原本在旁边玩玩具的,也被“切糖”的香甜给吸引过来了。“我也要,我也要”边跑边喊道,挤进了我们围着的大砧板旁,踮起脚,伸出她那脏兮兮的小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了一把“切糖”就往她那粉嫩的小嘴里送。妈妈赶紧阻止,“你这个馋猫,手还这么脏呢。”“哈哈哈……”大家都被妹妹逗乐了。“哇,还没切就剩这么点了?看来这锅糖可以不用切了。”外公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原来模具中的糖还没成型就被我们干掉近一半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又哈哈哈大笑了起来。

跟随外公外婆做出一锅又一锅的切糖,整个房间里都散发着香甜的味道,那一块块金黄色的切糖,融合了外公外婆浓浓的爱。拿起一小块放进嘴里,轻轻咬一口,那香味渗透了我的鼻腔,只听“咔”一声,小半块“切糖”已落入嘴巴,甜蜜的味道充满了我的口腔,渗透进了我的心。

如果有人问我过年的味道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就是我外公做的切糖的味道——甜而不腻、脆而喷香。”它的甜蜜,靠的不仅是外公的那一手“熬糖”的绝技,更是我们一家人在过去的一年里,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篇四: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年俗——我的春节记忆

405班 蔡依萱

指导教师:吴定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欢声笑语,庆祝着新年的到来。这本是一个家族团圆的日子,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留在杭州,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浸润在各式各样的年俗之中,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大门吧!

春节的风俗不计其数,其中“贴福字”更是人人皆知。“贴福字”主要是为了吉利,祈愿来年家人健康,生活幸福。提起这个传统,也有一个典故。主人公是家喻户晓的姜子牙,他家境穷困,做什么都一事无成,还整天被妻子马氏嫌弃,最后被赶出了家门。但姜子牙勤学好问,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到七十二岁时,受到周文王的重用,立下了大功。上苍还让他分封神仙,令人羡慕。姜子牙的妻子马氏也想当神仙,所以天天缠着他。姜子牙很清楚,马氏什么本领都没有,但毕竟夫妻一场,便封了她为“穷神”,并命令她不能去有福气的地方。于是,人们纷纷贴上福字,以此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可千万别来啊!

春节里除了“贴福字”这样寓意吉祥的风俗外,还有一些奇怪的忌讳习俗,比如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明朝末年,清朝诞生了,他们人强马壮,很快就把明朝推翻了。但汉族人很不服气,不满于清朝的统治,处处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子,打算起义。谁料,清朝政府兵精将广,把起义军都打倒了,可是反对的言论却怎么也消灭不了。有人说,是汉人和满族人的发型不同导致的。皇帝听了这话,下令全国人剃辫子头,不剃的就杀了,汉人们只好剃了头。但人们口服心不服,在正月里坚决以不剃头来思念过去的王朝。这做“思旧”,有人却听成了死舅舅,时间一长便以讹传讹了。正月不剃头,有人是因为思念旧人,有人是被传出的谣言吓唬的。到现今,很多人都不在农历正月剃头发了。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别人理发就能决定的,我们不应该迷信,要有自己的思考。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看春晚”这个新民俗成了我新的过年记忆。除夕夜的晚上,我不但能吃上爸爸妈妈准备的香喷喷的年夜饭,还能看上春节联欢晚会。相声、小品、唱歌、舞蹈等节目数不胜数,连罕见的京剧、昆剧表演、服装秀都“上线”了。这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节目带我熬过了除夕夜,也带我向着欣欣向荣的新年前进。

多么令人怀念的春节,这些年俗不仅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让我懂得了学习时要提醒自己独立思考。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是我们骨子中流淌的血脉和传承,是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共同的记忆!

篇五:过年: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

我的春节记忆

405班 谢永鑫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极为重视的日子。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向旧一年的告别,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年”的故事。聪明的人类又发明出更多赶走年兽的“秘密武器”——贴春联、放鞭炮。从此,年兽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春节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每逢春节,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一片欢欢声笑语。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大人们一早就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起丰盛的“年夜饭”。除夕除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酒祝福外,还要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我们幸福安康。在北方,大年三十还有吃饺子的习俗,他们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硬币,吃到这个饺子的人,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降临。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这即是对逝去时光的回味,又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美好期盼。陪伴大家守岁的还有一年一度的春晚,吃完年夜饭,春晚便开始了,包含歌舞、戏剧、相声、小品,精彩纷呈。与此同时,也会响起鞭炮声,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到来了。有的抬头观看美丽的烟花,有的拿出各式各样的小鞭炮,兴致勃勃地燃放起来。这一天,每个人家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正月初一,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都放起开门炮,一阵鞭炮声后,就会看见满地碎红,我们称它为“满堂红”,寓意新的一年开门大吉,红红火火。接下来,就是拜年。拜年是中国的民间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据说古时候,晚辈都是给长辈磕头拜年的,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就这样,春节一直热热闹闹的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人们又开启了新的征程。过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被永久地流传;过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新一年的美好希望。

而2021年的春节非常特别,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国家提倡大家尽量在工作所在地过年,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疫情的传染。于是,往年一到春节就变得冷清的城市,今年却变得热闹起来。政府和社区都为没有返乡的人们发放补助、组织大家聚到一起吃年夜饭等等活动,让人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现在可不比以前了,即使远在千里,我们都可以使用手机视频跟家人拜年,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我心里觉得暖洋洋的。

我们中国就是个温暖大家庭,这么多人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美好和安康,主动响应国家的号召,展现了我们新时代中国人上下齐心、乐观团结的精神面貌。这次疫情不就是以前的“年兽”么?相信我们可以战胜更多的“年兽”,让每个春节都过得幸福快乐。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