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

2021-10-18 00:24:22
【推荐】语文作文3篇

【推荐】语文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作文 篇1

我有一台“超级语文宝”,是爸爸和我去购书中心买的,花了300多块钱呢!它呈不规则的圆形,中间以白色调为主,周围环有翠绿色,可爱的“智慧龙”正居中间。“小龙”是大头、大肚,一只眼睛熠熠生辉,放着智慧的光芒,另一只眼睛却似闭非闭,翘着尾巴,露着白牙,神气十足。我当时一看到它的样子就喜欢上它了。打开盖子,一大堆拼音键呈现在眼前,还有声调键、学习键等。通过它,可以进行诗词学习,课程学习,练习成语,进行组词,还可以存储学习,期末测试等。这么多功能,对我的语文学习一定很有帮助。

每次我使用它的时候,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可爱的小龙就会以领跑的姿态领出了我所需要的模块,比如“拼音查字”,我通过输入拼音就可以查到我所需要的字了。屏幕是图文并茂,小龙是憨态可鞠,总让我心情愉快,感觉好极了。

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利用超级语文宝进行机上测试,比一比谁答得又快又好。我先来。第一项,生字注音;第二项成语填空;第三项读音填字,......由于我能熟练地进行操作,而我的朋友却不然,所以这次比赛我自然当了第一。

我的“超级语文宝”将伴随我学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我要好好爱惜它。

语文作文 篇2

7月6日,郑州兴华中学(五十七中分校)20xx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语文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心近了》。根据论坛里的家长反馈,我们邀请专家老师,来给大家做下作文评析。下面让我们去详细阅读。

【作文题目】

《我们的心近了》

【作文点评】

仅有作文题目,看不到提示语,很多陷阱是在提示语里隐藏的。

此作文是20xx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题目。个人觉得审题难度不大,今年金水区的作文貌似《变》,二者有相似之处,用我的话,可以变(套作)的。

一、题目

关键词是心近了,范围是我们。也就是说作文写的人物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写的内容必须是两颗或者两颗以上的心近了。题目要求必须写自己,写自己的生活。所以,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好写,但写得出色,却不容易。

二、选材

要选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的人和事,越小越好,小、真、实比假、大、空更容易得高分,因为真实感人。事虽小,但一定要新颖别致,视角要独到,体现童心童趣,有意思有趣味的作文应该在众多芸芸习作中,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结构

小学生多擅长叙事文,中间的过渡段,结尾的点睛句,开篇和结尾的照应,这些都是提分的因素。毕竟,高考一篇作文的批阅才30多秒。不要指望小考老师耐心欣赏你大作,在他瞄一眼的时候,通过几个他注意的细节征服他,这也是应试的一种技巧。

四、写作时文章侧重点要把握好

“近了”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要写出由不近到近,也就是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认可到认可,由不喜欢到喜欢等的变化过程

五、主旨

小作者在文章中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不仅要明确表达出来,更关键的是,观点要和传统道德伦理一致(如果写自己和一后进学生近墨者黑的过程,写得再好,也不给分),要体现时代气息,要与生活同行,不能OUT了。

语文作文 篇3

品悟语文,心追神游:时如含饴,甜在心头;时如嚼蜡,索然无味!时若三春,缤纷盎然;时若如冬,朔风彻骨。也若山泉,涓涓沁脾;也若大海,烟波渺茫。也若琴瑟,和鸣铮铮;也若箫管杂闹世,喑哑嘲哳,犹有不谐之音。

执教语文十三载,语文仿佛五味瓶。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三大问题,如三道紧箍,牢盘于心。多年的磨练,多年的跋涉,多年的探索,多年的实践,蓦然回首,多年的困惑,有种顿悟钻入脑海。呵,原来语文之“道”也在那“灯火阑珊处”。

一品:语文是一种风度

何谓“风度”?词典释曰:〔名〕美好的仪容、气度。正面示例:①言谈举止:风度翩翩;②大方、洒脱的风度。

细究其义,不难得出两个论点:语文是一种外在美;语文是一种内在美。即是说语文渗透于人的,首先应该着眼于言谈举止的外在美,换言之:语言美,行为美。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言之有文,犹如汪洋恣肆,滔滔不绝。太白醉酒,倚马万言,瑰丽诗篇传千古;工部书愤,草堂忧思,爱国华章范永垂;屈原《离骚》,上苍穹,下黄泉,穷极幽思尽抒怀;子长《史记》,起轩辕,止汉武,史家绝唱岂无韵?古人云:言之有文,其远也近;言之无文,其近也远。所以,语文首先是言语有文;言语无文,语文何在?谈吐不凡,言之有物,此之谓也。其次表现为行为美。孔子言:温、良、恭、俭、让,人之五德,可以诠释行为美的内涵。今以“文明”言之,更是通俗解释。简言之,语文是外在美的意蕴指:言谈举止,气度不凡,正是语文培育之效、滋润之果。

那么语文是一种内在美又是何意?首先我们来看“气质”是什么意思。词典解释有二:①〔名〕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即个性特征,如容易兴奋、活泼好动、沉默安静等;②〔名〕风格;气度(含性情、感情、思想等),示例:他具有学者的风度。品读其辞,不难理解。试看:孟子健谈,犀利词锋,浩然正气,不淫不移不屈,正是大丈夫本色;庄子静默,诙谐寓言,深邃思悟,逍遥齐物养生,俨然大宗师垂范;范蠡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江湖任自由;孔明佐刘禅伐魏,六出祁山鞠躬死而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情怀,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仁心,孔子的“达则兼济苍生,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如竹之骨节,虽历经岁月沧桑,时代更迭,却亘古不变,彪炳千古。诸如此类,是不是语文内在之美?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就是文与质相谐,造就君子风范。这不正是语文之“风度”吗?

二品:语文是一种意境

《辞海》对“意境”作了如下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常建的意境。常建感悟的是莫名莫状的空灵。你说莫名莫状,却又分明有山光,有鸟性,有清潭;你说有名有状,偏偏心却空空如也,心外无物!而这“有”与“无”之间,却形成为一种空灵的意境。

“空故纳万境”是苏轼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意境。

“空”与“境”,“物景”与“人境”,似二实一,没有幻真之分。“空”是语文的一种期待,“境”是语文的一种传承。那么语文之要传承的`“意境”具体指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这个表述毫无疑问关键词是——人文。那么,什么是“人文”?我用八个词阐述:个性、灵性、悟性、真实、审美、怀疑、创新、素养。

“个性”是指个人特有的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这是人区别人最重要的元素。毫无疑问,语文培养人的个性,尤其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个性,语文的本质!

“灵性”是指人的天资,这里特指经过训练后所具有的智能,即指人的后天智力。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智能,培养人的智慧,正是语文的功能。

“悟性”指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同样有后天的因素,而且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得倚赖于后天的挖掘与培养。这虽然不能完全依赖语文一科,但起码语文是基础和前提。

“真实”指符合客观事实,或者说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与虚假相对。语文就是用语言表述抽象的和形象的世界的特征,因此,它潜移默化地应该培育人的真实!诚信,不正是构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基础吗?这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审美”指对自然或艺术品的美作出评价。审美是一个动词,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演化成一种具体的行为。审美行为可以说是文明人文化程度高低的评判标准,也是人们生命本质组成的重要部分。没有审美,可以说人类便不会有进步,人类的生活又会回到原始,归于野蛮。语文对此能不审慎?

“怀疑”,此指存有疑惑,质疑,是思维的一种品质。人类正是应有怀疑,因怀疑而有思考,有探索,人类的文明才不断的进步,宇宙间的真理才一个一个被发现与揭示。很难想象,人类没有怀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创新”,索词典,它的意思是摒除旧的,创造新的。我认为这不能涵盖创新的全部内涵,因为它有排斥性,而创新还应该有包容性或继承性的创新性的一面。无论是哪一种含义,都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创造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她很难长久立足。一位名人说: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我想:语文更应该勇挑重担。

“素养”指平时的修养,它应该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内化和外化融合所体现出来的净美或纯美。它无形无象,却又如此鲜活的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形象化的载体。

如此说来,语文要教什么,自是一目了然。

三品:语文是一种习惯

有学者作过调查: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名列第五。此论一出,众说纷纭。有人惊叹:语文正在被国人冷漠,语文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我也在一段时间内同意此种观点。事实上也是如此。你看初中,有几个学生真正重视语文?有多少语文老师不抱怨?就连轰轰烈烈的补课,有几个学生是在补语文的?

审慎思考,也未必尽然。如上现象也只是应试教育的畸形的产物。单以分数而言,语文本身也是考高分不易,考低分也不易。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语文遭遇尴尬,实属正常。事实上,语文却很难以分数来衡量水平的高低,更不会远离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相反,这之间的关系还会越来越密切。那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

严格说来,语文也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就是指长期养成的而且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习惯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是习惯,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才会让人不知不觉。具体说来,语文是一种习惯的内涵不外乎三个词语:积累、阅读、写作。试问:哪一个人,不管他是何种身份,何种职业,都与这几个词语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日常的行为活动。只不过文化程度越高,这几个词语往往体现得更完整而已。

因此,我们怎么教语文,是否也应该从习惯下手,从抓积累开始,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形成一种良性的、周而复始的习惯,让人们欲罢不能,这是否是语文教学的成功?这是否是语文高水平高素质的体现?

一个积累丰富深厚的人,一个阅读广泛涉猎的人,一个写作勤奋不辍的人,我想:诸如考试一类的问题,是会迎刃而解的。除非考试背离语文之道。

有太多的例子可以佐证:这种习惯的魅力所在。诸葛亮遍览群书,广泛涉猎,才有如此出众的才华;司马迁足遍大江南北,四处收集整理,积累丰富,才有史家绝唱《史记》的诞生;南怀瑾博闻强记,积淀丰厚,才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

语文是一种势不可挡的习惯。正所谓“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培养习惯,正是语文工作者的教中之核。

《【推荐】语文作文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