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语文的作文

2021-08-19 00:08:11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七篇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七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考语文的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语文的作文 篇1

每次高考结束后,面对那份牵挂莘莘学子和众多语文教师之心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种年度的纠结又如期而至,这种纠结并非源于对一考定终生局限的无奈,而实在是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无语,尽管心里早已对画地为牢般的高考试卷几乎不存什么“非分”之想。

看着高考试卷,总是会想起一个问题: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后就拧成这么一份试卷吗?虽然没有人敢冠冕堂皇地说高考语文试卷就是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情况的试金石,但事实它就是一个标准。特别是那些阅读试题,想想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是多么煞费苦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甚至运用那些教学名家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那一篇篇的经典美文,但所有的这些功德总被一次次高考语文试卷击得粉碎,根本谈不上什么圆满。

举个例子吧,今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是清代历鹗的《晓至湖上》: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设计了两个题目,其中一题是这样命制的: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其提供的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看着这样的题目和答案,不禁要问: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吗?平时我们花了多少教学诗歌的心血就这样来体现吗?学生要答出这样的“正确答案”又需要建立在对大量诗歌反复吟咏体味的基础上吗?

再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说实在,这种题目即便不看原文,也可答出大概,无非就是什么间接侧面突出一类的吧。

如果以高考试卷这样的命题来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那么语文还真的是劳民伤财的科目,不就教些雕虫小技吧,还有无必要煞费苦心的一个模块接着另一个模块的辛勤劳作呢?记得有一次参加省级培训会,在与专家互动的环节上,向人教版一个编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三年只教人教版的教材而不搞高考应试复习那一套,反之,三年只搞高考应试复习而把人教版的教材置之不理,试问,哪种做法对高考有利?那位编辑回答很多,但多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实在,问这个问题,倒不是自己真的心存疑问,而实在是想从权威中再得到某种印证。说教师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但问题又是最后决定学生语文命运的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在起主要作用,而且所谓的教考语文还不是正儿八经的潜心夯实,纯粹就是相当机械的套路传授,那么我们又该去反思什么?是要我们教的一方,还是要考我们的一方?

虽然我们仍可找些“厚积薄发”一类的词语来美其名曰,但至少你多少也得体现“厚积薄发”与“薄积难发”“不积不发”之间的区别吧,更不能让人居然也能在高考试卷上游刃有余地“薄积厚发”吧。就像球场上的球员固然可以凭借一点小聪明小技巧而获利,但这绝不是评价一个球员是否优秀的要件,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由此而滋长的智慧才是其魅力所在,也只有能够让球员尽情挥洒这样智慧的绿茵场才有精彩绝伦的呈现,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类拔萃,星光灿烂。而反观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古往今来的诗文名篇纷至沓来,可谓是考查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赛场,然而在这样的赛场却是为技巧大开方便之门,我看不到有多少智慧的灵光以及能够引燃这种灵光的火星,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之分在技巧之下被降为最小化甚至可以倒挂,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抱个语文高分回家的学生,他究竟是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孩子,还仅仅就是一个技巧高手,还真让人难以断言。

诚然,但凡考试便有应试之法,凡是答题便当讲究技巧,但问题在于,这种技巧只是简单的一种“术”,还是建立在素养之上的“道”,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为了评卷的标准而要求答案呈现成某一规范和模式,也应在规范和模式下藏有乾坤,使徒有技巧之术少有功力之道者只能求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否则,沦为技巧之术比拼的阅读考查,只能给人留下一个空壳的背影,虽在阅读,却与阅读的本真渐行渐远,如果是这样,还真希望阅读考查干脆就考些成语,至少,你不掌握大量的成语,弄懂它们的意思,你就搞不清“东山再起”与“死灰复燃”的区别,哪怕你能把那些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口诀——一看词义轻重、二看词义大小、三看适用对象、四看感情色彩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

考语文的作文 篇2

今天,教室里是这么安静,没有了小声说话的声音,也很少有欢声笑语。因为我们今天要考试语文,同学们都在复习功课。

接着老师拿来试卷,走上讲台,发下试卷。我写好名字,然后开始做题。第一至三题都是基础知识,我很快就做完了。到了阅读理解题,有一个问题把我难住了,我又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短文,仔仔细细地思考,终于想出了答案。我抬起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在沙沙的写着,有的在拖着下巴想题。下一题是作文,我仔细阅读作文题目,又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下,认真的把它写在试卷上,又把试卷从头至尾检查一遍。

“叮铃……”下课铃响了,我们把试卷交给老师,同学们有的互相讨论问题,有的快活地走出教室,有的慢吞吞地站起来,还有的坐在原位唉声叹气……成绩还未公布,我们心里满是期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本次考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临时抱佛脚,要靠平时勤奋好学,日积月累,这样,关键时刻才能出色发挥。

考语文的作文 篇3

读懂材料准确确定主题

话题作文是命题者提供话题而不限定立意(主题)和题目(标题),也不限定文体的作文。话题作文的形式目前主要有三种。

一是提供话题,不提供材料。如:20xx年湖南省长沙卷的“爱的传递”和“放心吧,有我们在”均为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必须以提供的题目为作文标题,而话题作文却要自拟作文标题。但如果考生临场发挥不理想,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标题,而要求中又没有规定不得以话题为标题,可以直接以话题为标题。这样做不会文不对题,只可能出现题大文小和同题泛滥的问题。简便易行的做法是,以话题词语为中心,在其前后添加若干词语,组成一个标题。如:“历史铜镜中的亮点”、“漫谈亮点画廊”、“亮点背后的故事”等等。以话题词语“亮点”为中心,添加其他词语,使标题的指向性清晰,思路更容易打开,作文扣题也就能更紧了。

二是提供话题,又提供材料。如:20xx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作文以“责任”为话题,接着提供一段材料:“‘责任’的意思之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至民族兴亡,社会稳定;中至地区发展,学校荣辱;小至家庭和睦,个人前途,无不有我们的责任。遵守法纪,搞好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善待同学,做好小事,样样都是我们分内应做的事。”材料不论长短,它都只是对话题的一种解释、一个说明,所以浅显直白,明确易懂,绝不设置阅读障碍,重复考查阅读能力。是为考生正确理解话题搭起的一座桥梁,而不是画一个圈、设一道坎,考生作文中可以完全不提及材料中的文字和内容。

三是提供材料,不限定话题。如:20xx年武汉市考题的材料是:“下面文字摘自一位同学的《毕业留字册》:我的自画像:额头宽了一点———思想的野马正好在这里奔跑。同学留言:最难忘那次联合会,你的新鲜点让我们快乐无比!(同学甲)……恩师寄语:你的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为我们再启另一扇窗!老师感谢你。”提示语是:“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这则材料设置了一种情景,寄托了若干个话题。它将写作话题的明示改成了暗示:写作主题必须由考生根据材料确定。这就比前面两种形式显得更加宽泛灵活,让考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写作自由。但是,话题也显得相对模糊,需要考生自己去思考和把握,这对考生来论,无疑是一大新的考验。

话题作文不管是哪种形式,写作之前都要对材料进行提炼、聚焦,从而确定写作主题。不能随便抓住某一句话就用作自己的写作内容,而要抓住寄托着材料主旨或者主要内容的中心词语、中心话题,以此作为写作主题。

考语文的作文 篇4

原题回放: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在许多地方与内蒙古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们纷纷感叹,要是没有科技,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内蒙古那具有“国际范”的美。的确,如今的人们处在边界的互联网时代,不出家门,我们就可以看见内蒙古广阔无垠的草原,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气势。这要放在古代,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惫。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过科技,才能满足我们对自然无限的好奇心。

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通过科技,我们无需实地考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尔发生了8.0级大地震,令世界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们得以换一种方式心系灾区。通过电视,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各方面情况。通过上网,我们还能了解到尼泊尔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们与尼泊尔的距离。我们无需亲自前往灾区,便能够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我们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对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间。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了我们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未发现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师辞职信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我们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时,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总而言之,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的出现总是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

我们应感激: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完全符合题意,观点十分鲜明。标题“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此分别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证严谨,观点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反复强调“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并不否定亲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数第二段,作者借用时下流行的教师辞职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记迈出脚去看看,生活,毕竟还有诗和远方”,可见其论证思维的严谨、辩证,值得点赞。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引古说今,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论证能更深入一点,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考语文的作文 篇5

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

卢嘉锡是我国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

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知道一切,否则你就是无知。

适合话题:“知与不知”“谦虚”

考语文的.作文 篇6

一次考试结束了,又一次考试迎来了。在忐忑不安与紧张中写完了试卷。拿到试卷,看到了那通红的分数。

从初二下学期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们月考也已经过去了,可是成绩一出来.......嗨!!!一家欢喜,一家愁!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是愁,我的月考成绩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语文,我只考了80分,再看看别人,特别是班长,人家考了91,我还没有上优秀,而别人已经超过优秀好几分了。

我经过再三反思,才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我没有好好复习,月考在第6周,而在第4周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现在要复习讲过的内容,而我总认为还有时间不用复习,到第5周复习也行,但是到了第5周我又想到第6周也就是考试前复习。就这样我才从第6周的星期一复习起来,虽然有的内容我复习的很好,但还有一点内容没有复习好,就这样到了考试,我虽然把题全写完了,但是有的题是我懵出来的。因此,我决定我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老师讲完课后就要及时复习,争取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只是说想赶上这个,想赶上那个,别人都在进步,只有我在不断后退,只能说自己不求上进罢了——可是,我何尝不想考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啊!

一天一天过去,只能把握住时间不让它溜走,只能努力的一点一点追上别人,蓝天下的我显得如此渺小,何时才能向别人一样?

我认为我的分数和对我学习的态度有关,我们的英语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分数就是什么。以前我并不理

解,但是考完这次试后,我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是什么。

考语文的作文 篇7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一转眼之间就从我们指缝间溜走,抓也抓不住,一下子期中考试就过去了,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成绩揭晓日,拿到试卷的那一刻,说不清什么心情的我只能呆呆的看着占满试卷的叉叉。

检查完试卷后,我发现积累和运用是我最不应该出错的地方,这两个部分本来是我最应该拿到分数的部分,但是没想到粗心大意的我竟然把分数生生弄丢了。看着那几道简单的题目都是课本上的题目,如果平时的时候我把课本背熟了,这里完全就不会丢分,这样的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智商来,这么简单还会做错,更何况具有思想深度的题了。

再者,阅读题是我丢分最多的地方。改卷老师把我的每小题都扣掉个1、2分。本来少少的1、2分却越积越多,把我的分数在无意间蒸发掉了。我恨自己为什么那么不小心,为什么不再认真一点;恨改卷老师太小气了,为什么每题都从我这儿抢走一点分儿呢!

作文是我最生气的地方。明明在我的面前就有一个很好的题材让我写,可是我却偏偏要报道孤山老林去写个破东西。唉,可怜的我脑袋怎么就那么不开窍?

妈妈知道我的成绩以后,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害我无地自容,巴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她怕我不长记性,结合我平日的学习情况,送给了我句诗:平日不努力,考试徒伤悲。

经过了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谨遵老师和老妈的教诲,好好学习。下次我将看着试卷上那鲜亮的大红勾勾感到兴奋、哈哈大笑。把老妈送我的那句诗改为:平日肯努力,考试突开窍。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