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上语文课作文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语文课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语文课作文 篇1
语文课是代表国家语言的课,是代表中国深远文化的课。对于教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心目中的语文课是这样的:在课堂上与中活跃的气氛,不让学生对这节课有种压力,要让学生都去喜欢这节课。但是在课堂上同学们不要有交头接耳的现象。在课堂上该活越时活跃,该严肃时严肃。这样学生就会对语文即喜爱,又会产一种尊敬的感觉。
在现实中的语文课时这样的:语文老师一进教室,教室内原来的那种种种杂音都没了。不知道是有的同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产生的畏惧之感。还是因为同学们尊敬老师尊敬语文而安静的。语文老师上课前都会题为昨天所学的科目有关问题,可能是为了让我们记得更加牢固吧!老师在上课时讲的很仔细,把每一个细节讲的.很清楚。有时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还会给我们讲相关的故事,或者她所经历的一些事,就像《为学》中的彭淑为了勉励他的子侄辈而从故事理解道理一样。语文老师常教导我们语文的精深,我经常语文老师在不经意间说出许多让人值得思考的句子。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细节决定成败。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让人产生尊敬之感。
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因为它让我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不一样的知识。
上语文课作文 篇2
“语文教育的根本就要是读书,这个根丢了,就难怪语文教育‘百病丛生’。初中三年一共600多个学时,我们老师和学生围着六本语文书、100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三年的时光,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中考范围的1000多个词语、22首诗词、18篇古文上,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风干的黄瓜’,本该血肉丰满、魅力无限的古文也变得无趣。”谈起当初发起经典名著进课堂的初衷时,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不禁感叹起当下的语文教育。
在于树泉看来,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而课本之外的阅读则是浩瀚的海洋。“一旦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的`精神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田园就会荒芜。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我和我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打破课本的禁锢,带着孩子们跳出题海、畅游书海。”
于树泉介绍说,人大附中通过整合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真正带入课堂,学生每周写1篇读书笔记,形成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将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评价中,通过过程性评价及考试评价,促进学生阅读;形成了人大附中初中学生三年的推荐书单,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形成了读书、观影、参观“立体式阅读”模式;营造读书的“场”,学生读、师生读、家长读,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据粗略统计,20xx年至20xx年两年间,人大附中初中学生人均课外阅读名著在20部以上;学生初中三年人均写读书笔记两万字以上。
上语文课作文 篇3
“一上中学,老师便‘赶着’我们读书,这使我这样从小就接受‘课文生词天大’教育理念的同学感到极其不适应。先是被逼着扫完罗广斌的《红岩》,又是囫囵吞枣地看完《林海雪原》。直到我翻开了老舍经典《四世同堂》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书中的那股‘刚劲儿’,那是一股热烈的气息。”学生丁子扬提起自己上语文课的感受时如此说道。
“回眸过去的一年,竟然读完了13套共18本书,而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时连茅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漫画与科普似乎占了我原来读书的大部分比例。然而上中学的这一年,我读书的兴趣完全转变了,如今长篇小说、名著经典成了我的最爱。”学生杨天啸对比自己一年前后的读书变化,不觉赧然。
语文老师吴凌讲起这几年的读书经验时,更是兴奋不已,特别分享了一个案例,班里的'一位学生因为喜欢在教学楼的角落读书,还影响了学校值班的保安,现在保安值班室里经常放着一本书,大家轮流阅读。
“我最期待的是每周一打开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分享他们阅读后的思索、质疑和收获。我和学生、书籍和我们、文字和思想、方寸之间和浩瀚世界,各不相同的思想火花在安静的阅读中激情碰撞。”吴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