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作文(经典)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作文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经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进入激动的中学生活,开学了,肯定会有新老师、新同学、新课堂。而我被分到了301班。
“叮零零”上课,接着我的语文老师走上了讲台,我和我的语文老师见过一次面。那天清晨,老师走过来让我们写报名册,我刚下笔可是画风突变,我的语文老师竟然走错了班。老师开始上课了,老师先提问我们,“在我们心目中语文是什么?”我觉得,语文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让素不想识的两个陌生人,变成有话可谈的朋友,语文更是一种思想,语文更是把作者思想和情感用书面表达出来。
理解了语文,感受了语文的魅力,接下来老师给我们送了三句话:语文很重要,语文很简单,语文很神奇。
这三句话,让我们明白了语文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一定的'答案,它的灵活性很强。语言是祖先所留下的瑰宝,我们要好好把它们继承下去,不能把它们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语言是属于我们的瑰宝。语言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欢语文,喜欢这第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作文 篇2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自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兰衣衫翼发焦。桑拓废来扰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研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写一个寡妇的艰难生活:战争的破坏造成“夫因兵死”和“桑拓废”“田园荒”,再加上敲骨吸髓的盘剥使得这个寡妇陷人极端贫困之中,无路可走,即使逃进“深山更深处”,也是“无计避征摇”。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无孔不人,手段则是无所不用其极。唐代另一个诗人陆龟蒙在一首诗中也深刻讽刺了官家的贪婪和无所不在的搜刮:“渤懈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意思是说:渤海边冲积出一块沙地,连海鸥还没来得及发现,官家已赶去征税了;至于蓬莱仙境中的灵芝暂时还能逃脱赋税的苛扰,那只是因为那些税吏们实在没路去那儿。
权势者的疯狂掠夺是造成民不聊生的唯一原因。我国古代诗文中这类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很多。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伐檀》 和《 硕鼠》 等篇章,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公的现实。我又想到了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想到了梅尧臣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想到了聂夷中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刻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表现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的篇章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者固然是立足于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着想,但他们表现出的正直和良知确实是现在很多知识分子所欠缺的。
我想到了西汉政治家晃错在《 论贵粟疏》 中的话:“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人民温饱了,社会就稳定,而现在的有些政治家们好像并不懂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杜荀鹤在另一首诗里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另一个中唐诗人韦应物说:“身多疾病归田里,邑有流亡愧棒钱。”白居易也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们为什么又是怕,又是愧?因为他们有良知。柳宗元说:“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那么,这个“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柳宗元的话吧―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黝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默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
这段文字让我深感震惊!联想到他的《 捕蛇者说》 和《 种树郭驼紊传》等作品,说柳宗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至少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恐不为过。然而,我还是疑虑重重:官吏们又未尝不会说“理同而势不同,如吾官何”? 我想到了郑板桥的话:“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我想到了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话:“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我想到了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警世之句,这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个不朽名篇中的句子,足以概括一部封建社会史,这十个字抵得上全部二十四史,这十个今天仍然震撼人心的字就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让我们再来读一首杜甫的诗:
堂前扑木任西郁,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为什么要读这样的诗歌?这些诗歌还能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吗?中学课本中特别是高考试卷中为什么尽量避开它们?今天的我们还要不要羞愧和畏惧?我讲到这儿时,下课铃已经响过两分钟了。我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宝贵,而我却在……
语文课作文 篇3
金色的阳光洒在了校园里,咦?六(1)班的教室怎么飘出了一股香味?他们在开展什么活动,请和我一起去看看吧!原来他们正在开展“家乡特产我来说”的活动呢!
朱永乐自告奋勇第一个走上台。只见他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从前有一只母猪踩死了一只小猪,主人不忍心扔掉,就取小猪蹄上的肉做了肉肠……”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声音突然中断了,大家不解地看向朱永乐。他的手紧张地握在一起,眼睛四处乱瞟,脸不知是太紧张,还是不好意思,红得像个熟了的大苹果。瞧他这幅窘样,同学都“噗——”地一声笑了出来。朱永乐只好用求助的眼神看向老爸,朱爸爸用大掌拍了拍朱永乐的肩膀,然后清了清嗓子接着往下说:“捆蹄要取猪蹄上的肉,切碎,塞入猪的小肠,捆得越紧越好,然后小火四十分钟……”听着朱爸爸详细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专业的厨师正在做捆蹄呢!选材、切碎、捆扎、清蒸、冷却、切片……每一步都是那么完美,让不少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
朱永乐端着一盘捆蹄挨个请同学们品尝。有的同学一脸陶醉,仿佛正在品尝琼浆玉液似的;有的同学吃了一片还没解馋,只好舔着嘴唇,回味捆蹄在唇齿间留下的浓郁的肉香……终于轮到我了!我戳了一片捆蹄。捆蹄肉是粉红色的.,边缘闪着银色的光,在阳光下就像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仿佛在诱惑我去吃了它似的。我把捆蹄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肉皮表面光滑,肉质细嫩,只觉得一股带着咸味的肉香,以旋风般的速度在嘴里弥漫开来……吃完后,口中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香味。
我爱美食,我爱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