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作文

2021-09-17 10:03:25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10篇)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家作文1

小时候的我爱幻想,总觉得奶奶是天上下凡的食神,是我舌尖上的家。——题记

记忆中,奶奶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总穿着一件大红的棉袄,头上的青丝中藏着几根银发。她的手像大多数老人的手一样,布满了沟壑,青筋鼓起,交错纵横。但就是这双平凡的手,却打造出绕梁三日香气不散的美味。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拉面。在她灵巧的双手下,那滞笨沉重的面团很快地就变成了一根苗条的面条。只见奶奶将那面条对折,拉长,再对折,拉长……等到面条到一定细,一定长时,就将拉面下锅。接着她用筷子在水中搅动,使面均匀地受热。最后,在加了一次凉水又煮开后,就把面条盛出,撒上早准备好的小料,浇上醋,再用面条汤一冲,那一碗面条就大功告成了。

热气腾腾的面,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色彩不够诱人,有的只是雪白的面条和星星点点深色的小料。可面条送入口中的那一瞬,面的香味就溢满齿间,醇厚浓郁,那面条可真是爽滑劲道。面条已下肚,却还是齿颊留香,轻轻抿一口汤,那汤也是美味,小料若多些,就太沉重,少些就有些轻薄,就像深寺里悟道的禅师一样,不求豪华贵重,只讲圆虚宁净,重心平稳。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碗面条火速下肚。奶奶在一旁见我吃得欢,笑吟吟地说:“好吃吗?”“好吃。”我从嘴边挤出两个字来,又投入到享受中。童年,似乎也在那弥漫的香气中化开了。

后来长大了,学业重,回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忘不了那碗拉面,忘不了舌尖上的家。每每经过拉面馆,我都要小试一碗,可那拉面总没有奶奶做得好吃,似乎少了什么味道。

今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发觉奶奶老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忙东忙西,而是总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轻轻地问道:“奶奶,您能再给做一碗拉面吗?”听了这句话,奶奶眼中闪过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点。“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随后缓缓地走进厨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和面,烧水,拉面,下锅,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在氤氲的水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个小男孩,在奶奶身旁蹦来蹦去……

"吃吧。”一声慈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面已下好了。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面条。是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牵梦绕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我一口一口地吃着。奶奶轻轻地问:“好吃吗?”我抬起头,看着奶奶那充满着宠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吃!”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奶奶拉面的秘诀——爱。奶奶的每一碗面条都凝聚着她对我的爱。同样,我之所以牢记着这碗面,也是因为爱,因为我对奶奶的爱。

  舌尖上的家作文2

喝花茶,一直是我们家千古不变的习惯。一杯小小的花茶,承载了家的温暖。从小时候起,花茶便出现在我的回忆。那时候奶奶来了北京,每天放学后都会在桌上为我放一杯花茶。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要喝那又苦又涩的中药。一杯苦中药下肚,我的小脸也皱成了一块抹布。这时奶奶适时地端上一杯茉莉花茶。茶水入口,冲散了中药的苦涩,携带着家的甜蜜,清新淡雅,从舌尖涌向全身,我禁不住咬到了舌头。面对奶奶“好不好喝”的提问,我只能大着舌头说:“好哈(喝)好哈(喝)……”

舌尖上的家是甜蜜的,如花茶一般淡化我心中的苦涩。舌尖上的家亦是温暖的,如花茶一样融化我心中的寒冰。

那是一个阴暗的天。我手中攥着如同被我的鲜血染红的试卷,像化为人形的小美人鱼,每一步都好像在刀尖上行走。回到家,我将自己闷在屋内。这时,一杯热气腾腾的热花茶闯入了我的视野。我端起茶杯,慢慢喝下。茶水的热量仿佛烫伤了我的舌尖,但它也温暖了我冰冷的心灵。“一次考砸什么,”母亲在一旁静静地拍了拍我的肩,“下次努力。”一句话,同茶水,温暖了我的心灵。舌尖上的家,是温暖的,仿佛还散发着热气。

现在,我即将走上初三的舞台。是夜,繁星闪烁。我坐在书桌旁,耀眼的灯光仿佛招来了瞌睡虫,趁着我正打哈欠的功夫,一个脑儿的钻进了我的脑中。正在我的眼皮快和灯光说“再见”的时候,一杯花茶的清香成为它们死亡的催化剂。“喝茶吧,要是实在坚持不住就睡吧。”父亲听似没有任何感情的话语却隐藏了一些深刻的东西。花茶入口,茶香在舌尖徘徊,家对我的爱凝聚成了这一杯小小的花茶,压在我的舌尖。也许会有些许沉重,但我并不会感觉累,因为,在这舌尖上的家中,蕴藏了家人对我深深的爱……

最近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中有一句话:“家常菜承载了家的回忆。”没错,花茶的香气,萦绕在舌尖旁,而家的爱,也默默的在舌尖上徘徊,久久也不散去……

  舌尖上的家作文3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题记

提到家你会想到什么?熏黑的烟囱,缕缕的炊烟,月下寂静的小桥流水,还是那永远不会陌生的乡音?我想到的,是那一碗普普通通的白米粥,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奶奶,奶奶,我饿了。”

小时候,不论何时,只要听到这句话,奶奶就会满脸慈爱地笑着,停下手中的事走向厨房,给我熬白米粥,我便蹦蹦跳跳地跟上去。

矮矮的厨房,低低的灶台,奶奶弯腰在米缸中舀起一碗米,再倒入一瓢水,慢慢的将白米洗净。等清水变得浑浊,便倒去脏水,再舀一瓢,用手细细的搓洗。将白米洗净后,便和着水倒入锅中,用锅铲搅拌均匀。奶奶做这些动作时如行云流水,极是熟练。

我常常搬着小板凳儿坐在厨房门口,饶有趣味地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

奶奶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一捆柴,点燃了放进炉灶里,然后拿扇子猛扇,橙黄的火苗迅速窜了起来,急急地舔舐着锅底。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着,一缕黑烟缓缓上升。等火候差不多了,奶奶起身站到灶台旁,拿着锅铲不停搅拌。我便赶紧跑过来,踮起脚趴在灶台上嗅着米粥的香气,望眼欲穿地看着锅里。

奶奶笑了笑,又皱起眉头,急切地将我撵去外面,让我去捡些柴火来。我嘟着嘴,心里满满地惦记着那白米粥的香味。

回想起那时年纪小,以为是奶奶不想让我知道白米粥的奥秘。现在细细想来,奶奶一定是怕厨房里的气味呛到我。想起幼时对捡柴火的怨念是多么天真可笑。

当我抱着一大把柴火摇摇晃晃地走进厨房时,浓浓的黑烟已经消散,白米粥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一把扔下抱着的柴火,拍拍手,赶忙接过奶奶手里的白米粥。舀起一勺放进嘴里,甜软可口,细细品来,还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香味,暖暖的,透透地,一直飘进我心里,不曾散去。

在白米粥腾腾热气中,我看到了奶奶和蔼 ……此处隐藏2814个字……爷爷招呼我们坐下,拿出小烧杯,将成品的茶放入备好的小壶中,倒入热水盖上盖子,不出10分钟便有了淡黄色泛着涟漪的几小杯茶,爷爷拿起一杯,并非一饮而尽,却是在嘴边细品,轻抿一口,不立刻下咽,等到幽香如兰的茶味俘获味蕾,慢慢咽下,再抿一口。记得夏季来临爷爷每次待客,总是将八月新鲜的桂花和乌龙茶一起入壶,泡出的成品既不失乌龙茶入口的酸甜,又添了桂花的飘香,回味无尽。每当茶饮尽,爷爷总少不了唠叨些大道理,他常说:“你看呐,这人生便是饮一杯茶。初饮,青涩稚嫩,品不透其中的味道;再饮,丰富醇厚,多了些沧桑和经历;终饮,清澈明了,余韵悠长,唇齿留香。茶要细品,人生亦如此,只有细细体会,才能体会到世间这酸甜苦辣。”听完这些,看着杯里红边镶嵌香气醉人的茶,更别有一番滋味。

当遇到礁石和搁浅,别忘了回家。家的味道,凝固在色泽金黄的炒米饭里,深溶在纯正的茶中,更伴随着爱,滋润味蕾,永生难忘。

  舌尖上的家作文8

今天是冬至,我骑着自行车在道路上穿行,心里想着早晨奶奶答应自己的饺子。

我几乎是爬上楼的,到了家门前,我拍拍手,整整衣服,郑重的在门上敲了三下。不一会儿,门开了,我是用最轻松快乐的语气说:“我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跨入门槛儿,换下衣服后,像老虎盯着可口的猎物一般锁定厨房的案板,上面放着雪白的饺子,个个饱满鲜嫩。

一旁还有一些剩余的饺子皮和馅料,我的眼中闪出一份邪邪的笑,咸猪手悄悄地伸了过去,却被奶奶打住,她眯着眼说:“靠一边儿去,我这饺子要被你这没洗的手糟蹋了,坏的你就自己吃,好的我就帮你解决了!”我听后只得灰溜溜的躲入卫生间。

终于,在水的滋润下饺子煮好了,我早已在餐桌上等待着。夹着这雪白的饺子,汗水瞬间爆出了蜜汁,紧接着细腻的饺子皮配着肥美的肉馅滑入口中,仍保持着出锅时的热度,忍不住哈了一口气,再嚼一嚼,惊喜地发现皮很有嚼劲,是奶奶亲手揉的面团,肉十分紧实,是奶奶亲手剁出来的馅粘。沾一下料汁,更是融入了酸辣香的回味。

再尝一尝鸡蛋韭菜馅儿的,一口下去,橘黄色的汁水拌入馅料,金黄的鸡蛋碎带着韭菜的咸味。充满了清香的韭菜使这盘饺子不再需要调料味儿的“整味”,吃得就是来自本身的鲜味。正因为这鲜,使我不再依靠各种那浓重的酱料味道带给舌尖的刺激来掩饰食物的平庸。

奶奶端着自己的那份儿乐呵呵的都在我对面儿,说:“冬至到,饺子是必备的,吃了不冻耳朵。”我抬起头回笑着,突然发现她那份只有我的一半,便说让她再去煮给自己,她摇摇头说那是给爸妈的不能吃,要煮了冻起来,晚上在一起吃,我沉默了埋下头继续吃,她则起身去看锅中的水。

奶奶走后,我立刻抬起胳膊轻轻的端了自己的盘子,悄悄地将几个饺子加入奶奶的盘中,事后立刻收拾现场,擦干不小心滴在桌上的汤汁,埋下头假装可劲儿地吃。奶奶回来了坐在她的位置上,我偷偷瞄着她,发现奶奶吃的`正是我夹去的饺子,她肯定没有发现我的动作,悄悄的笑了。但她却在热气的掩饰下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

冬至到,吃了饺子耳朵冻不掉。

  舌尖上的家作文9

每个人都对“家”有独特的理解,也都有对家中食物不同的感受,这些食物或甘甜、或酸爽、亦或辛辣,都能维系这个家平凡的小幸福,成为家的象征、家的图腾、家的味道……

“‘车轮滚滚’煮好了,快来盛一个吃!”奶奶的声音响起来,亲切的乡音和高声呼唤带着我向厨房走去。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着,旧式的灶台上架着一口纹路斑驳的黑锅,隐隐约约,走近了,看到锅中沸腾的米粥,好似还有几条黄色调大鱼随着水的激荡浮上,沉下。“咕嘟咕嘟”冒着水蒸气,热气化成白烟,在我的面颊上清抚,包围着我。奶奶拿出一只碗,递给我一只大勺。接过像锅一样年迈的大勺,我开始“捕捞”。

先盛一碗金黄的小米稀粥,在“打捞”出专属于我的“车轮滚滚”。这是一个车轮状的面饼,表面是土一般的质朴的黄色,因为被水浸泡,又湿又滑,几次想逃脱,滑进锅里。

我把这最小号的“车轮”放进它的“浴汤”中。金黄色的稀米粥搭上湿滑的“车轮滚滚”,再咬上几口酸脆的醋拌黄瓜,光是想想,就垂涎不已。

我迫不及待的把它端到院子中,老家小屋的院子还是那么凉爽,把碗放在冰凉的石桌上,感受到夏风的微凉,赶走闷热,驱逐烦躁。在爷爷的摇椅上坐下,木制的椅子“吱吱呀呀”的响起来,还夹杂着爷爷每晚准时收看的新闻联播的开头曲。惬意的感觉使我不由自主的嘴角上翘。咬开玉米面制成的饼皮,湿滑而又质朴,玉米的清香和濡糯的口感让我闭上双眼,享受家的温暖,用心体会世界的美好。再咬一口,饼中的红糖顺势流入口中,甜蜜,温情,在舌尖上一荡,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就向全身漫延开来,唤醒刺激每一个味蕾,这或许就是家的味道吧!

来到北京后,吃过的美食越来越多,却总也忘不了“车轮滚滚”的味道,它质朴,清香,甘甜,糯滑,感动着我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它的结构正如我可爱的小家,外表质朴,平凡,散发着淡雅纯洁的香,但内里却火热甜蜜,每一个家中的成员都互相爱着对方,亲密无间。车轮滚滚,红红火火的滚向未来。

  舌尖上的家作文10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