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语文的作文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语文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语文的作文 篇1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十几天的辛苦换来的是我对高中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无限感慨,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深刻反思。
如今在中学谈写作文,真可谓是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学生头痛写无可写,却非得写;老师头痛批无可批,却非得批。最后的结局是中学作文教学走过场。这种现状带有普遍性,从高考的作文状况完全可以体现。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通过所批所见所闻,深感作文教学的滞后。
学生将平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地带到了高考考场之上,主要来说是四大问题:
(一)审题不清。随着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总体下降,现在的中学生对于作文题的理解很难到位,缺乏想象力。如果说话题作文时代的泛化让人无所适从的话,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仍然审不到题就要归咎于学生的审题能力差了,象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举手投足之间》有很多离题学生。
(二)文体意识不足。语文老师基本上有此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之下写不出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这种情况逼得高考阅卷竟然不得不淡化文体。
(三)内容空洞、浅薄。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愈加单一,于是缺乏对生活、社会的观察体验,也就没有形成较深刻的人生观、世界观。结果作文难现深度。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多的学生将材料中的问题全部照抄之后再逐一回答了一遍,加了点呼吁凑够了八百字就算完了。平时也不乏生拉硬拽内容的情况。
(四)语言表达能力差。现实教学活动中包括高考中语言驾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了,作文语句能写得通顺就不错了,更可悲的是错别字成堆的学生反而屡见不鲜。
这几个问题对于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老生常谈了,很多老师为之也付出了努力,收效却甚微,我想如果导致如此局面的因素不解决难有大的改观。有那些因素羁绊着教学呢?首先是教育制度因素。虽然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是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们还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应试上。一味追求方法而忽视能力,把本是丰富变化的语言变成了公式化、格式化的东西。其次是学校因素。为了升学率,急功近利不惜牺牲语文的教学时间让位于其他科目。从高一开始,语文试卷采用高考模式。有的学校甚至高一开始讲高三才讲的专题知识,却不管那是作文训练的关键期。再次是老师因素。平时作文训练较少,甚至一个学期除考试外没有相关训练。教学活动中对作文的评讲草草了事或是不评讲。有的将精力和时间用在所谓的容易见效果的专题上去了。再就是社会因素。快餐文化的充斥无法让学生受到正规的影响,还有象网络等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就是学生因素。学生除了被上述因素影响外,主观上也丧失了课外时间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体验生活的动力。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困扰着我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呢?客观地讲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制度、社会现实等大环境的问题,但我们是可以在夹缝中求得一些改变的,在教学中付出实际的努力来相对提高些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摸索和借鉴了一些方法,效果是较明显的。
第一,开设阅读课。作文的基础在于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阅读。多年来我在完成常规教学之余给学生时间阅读,特别是在高一、高二期间,每个星期两节阅读课,再加上早自习的部分时间,阅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阅读不光可以提高语感,积累材料,也可以借助他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感悟来完善学生的认知。要知道书籍是人类思想传承的重要工具。阅读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读到的好文章摘抄下来,并要求点评或写读后感,既可以督促阅读,也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
第二,加强训练力度。作文提高的核心还是在于训练。作文训练量易于三到四周一次,最好是进行某种体裁的专项训练。这样便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某种文体作文的写作要求。在此集中训练过程中及时配发相关文体的若干典范文章让学生进行感性认知,这样之后,学生对于此文体特征了熟于胸,可以较好地反映在写作中了。
第三,加强评讲。除了全批全改之外,将优秀的、不足的作文分离出来,并标明问题,在本次作文的理论处理之后,将选出来的作文优缺点摘读给学生听,并给出点评。学生就能知道对与不足的地方,便于下次调整。能做成书面材料更好,更直观。还可在此前搞一种理想的方式,那就是每三到四名同学为一组自评、互评,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准备,效果更佳。
第四,以教材为本,加大对教材中课文写作特色的讲解,理解。课文被选入教材就是因为它的典范性,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课文之美没有尽览于胸,学生没有尽得其妙,当然就无从学习和模仿了。
作文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大工程,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作为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研讨是我们永远奋斗的领域。谨以此浅薄之辞来抛砖引玉!
考语文的作文 篇21.关于卷面:
卷面的整洁、写字的工整、段落结构的协调,都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视力感觉,对阅卷老师的打分心理产生冲击。
2.关于文体:
中考仅记叙文一种体裁,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阅读优秀的记叙文范文,掌握几种叙事方法。
3.关于标题:
近两年的作文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成为主流。如果是半命题或其他形式,我们则要尽力求新。
4.关于立意:
作文的立意必须积极向上,对于有争议的内容,不要太大胆。其次,无论中高考作文怎么出题,立意的范畴基本分为8类。生命意义,自然景物,情感体验,享受幸福,成功成长,道德修养,哲理品悟,告别往昔。上面几个方面,有侧重也有交叉,同学们要根据作文题目,明确不同的立意。
5.关于题材:
在这里我明确反对写古人,我的建议是,把上述的8个立意的范畴,各准备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同学们写什么题材,强烈建议用第一人称,写你自身经历的事儿,写你生活中真实的感悟。
6.关于结构:
作文的结构无非是“总分总”、“分总”、“总分”。就考文而言,前两者比较适用。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关于结尾,我们一定要明确,结尾就是抒情和扣题的。在结尾必须抒情,归纳你想表达什么,而且扣题。同学们要记住,六七百字的作文,要有六七段,不要出现“大肚子作文”、“大头作文”,“大尾巴作文”。
7.关于语言:
在此给考生们提几点建议:一是遇到你喜欢的句子段落,干脆背下来,也许能用在考场上。二是要 ……此处隐藏3320个字……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
考语文的作文 篇8紧张而急促的考试结束了,在成绩出水的同时,我的心也是波澜起伏,之后剩下的就是总结与反思。
就这次考试的试卷来看,难度不大,活的能力题目较多,尤其是基础部分的语言能力题占比重大。阅读与写作也不是过难的。这次我主要是课文填空发挥失常,错的过多。
通过这次的考试,我了解到了我的不足之处,我明白了单单书面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多做一些课外习题,扩展知识面。除了课外的辅导,还要细心,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悔莫及。
要想语文成绩变好,应该多看一点课外书,提高写作水平。因为现在语文考试作文占很多分,要想语文成绩变好,首先写作水平必须得提高,这样才能抓到分数。还应该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和古诗,这些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对语文考试也都有一定的帮助。这次考试虽然没有考好,但是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一定会变得更好。
考语文的作文 篇9一忌、陈词老套:有些文章开头总是从形势写起,言心称在的领导下,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的帮助下有的文章开头总是太阳、月亮,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调子老唱……详情请看中考语文作文开头禁忌。
二忌、故弄玄虚
有些文章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三忌、开头突然
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感”起来了。写供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
四忌、不必要的解释
文章开头,突如其来、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行。如写《女排五连冠给我的启示》,要是一开头就用较长篇幅去说明女排的组成、女排五次获冠军的时间、地点,同谁争夺冠军等情况,就不必要了。当然,根据需要,适当对所写的问题作些解释也是必要的。
五忌、凭空抒情
有的文章的开头,特别是议论文的开头,不管与中心、主题有无关系,议论还没有展开,问题还没有说清,就“啊”“呀”不断,感慨万端。这种凭空抒情,只能叫无病呻吟。
六忌、绕大圈子
有的文章开头,不管中心需不需要,与主题有关无关,就先秦两汉、前村后店地谈开了。不着边际,空发议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绕了好大个圈子,才说到正题上来。
七忌、堆砌名言锦语
有的文章,开头想先声夺人,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就把格言、警句等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为这样就算是个好的开头。其实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往往很差。
八忌、开头重复
文章只能有一个开头,可是有的文章有两个开头。比如有的文章本想从引用写起,写好后又觉得扣题目谈更好,于是又开个头。有的文章一开头就介绍背景,写好后又觉得首先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于是又开个头。这样都会出现两个开头。出现这种情况,可根据题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个开头即可。
九忌、盲目写景
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划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鸟儿”、“草儿”地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
十忌、盲目引用
引用应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应尽量避免。特别是供料作文,供给的材料如果很长,要是一开头就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重点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于盲目性,而且下文再谈到它,必然还会重复,所以引用应有所取舍和选择。
引名句,起点高远
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如: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问世间情为何物》)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5)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原再“误入尘网中”。(《水的联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心星点灯》)
考语文的作文 篇10前些日子,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虽然医生护士们不是专业人士,不懂学术,但从这几年跟老爷子的接触中,他们觉得自己能分辨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一天,季先生突然把夫人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老师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