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物件作文(精选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家的老物件作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1
它一一浑身漆黑,一头大一头小,左手边有个圆轮,亮闪闪的,还依稀能映照出当日的光芒,右下角尖尖的细脚针,像芭蕾舞演员绷直的脚尖,姥爷说只要踩动下面的踏板,这个尖尖的细脚针,就会印踏在推送的布条上,一高一低,舞出优美的针线纹,踢踢踏踏,奏出有序的交响曲。它就是我家的老物件一一福州的闽江牌缝纫机。
我们家的缝纫机是1983年到来的,别看它个头小,大家为了它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姥爷姥姥当年所在的兵工厂,好不容易分配到三张缝纫机票,可是价格却不便宜——138块,相当于姥爷当时三个多月的工资,按现在算就是1万多块啊。,姥爷咬咬牙,申请来了一张缝纫机票。
中国的家庭当时都经历过艰苦的年代,家里面很多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姥爷以前也常用它给我们做衣服、裤子、被套啊等等,用处可大了。这台缝纫机也已经替我们这个家庭付出了三十几年,已经是一个老功臣了和老古董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缝缝补补旧衣服已不存在了,大家都从做新衣到买新衣,姥爷也基本上很少用到了缝纫机了。但我们跟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它现在默默地摆放在我们家的杂物间,静默的它从贡献毕生到与我们一同静静守望,守望到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已经走过70年,但是她依然展现着充满年轻活力的变化,中国靠自己的实力摆脱了过去艰苦的岁月,在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踏上的强国之路。以前的缝纫机,变成了现在的自动配花电子缝纫机;从前的自行车,变成了现在的便民共享单车;过去的收音机,也变成了现如今的蓝牙音箱、智能语音识别。曾经远距离出行的火车也变成了现在的高铁、飞机,甚至我们已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的.高铁和飞机订单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的强盛是翻天覆地、不可同日而语的……
家中的老物件,它的前世是默默的服务与付出,它的今生更是见证灿烂辉煌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2
有一天,外婆在家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出来了一个袋子,还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咦,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外婆神神秘秘地朝我笑了笑:“刘昊,里面有宝贝呢。”我立刻凑了上去,快速打开袋子一看:“啊,原来就是一些硬币大小的破铜烂铁,有什么稀奇的!”外婆看我这么不屑一顾,拦住我要走的脚步:“你再仔细看看,上面都写些什么。”我拿出几个,朝着亮光举着,仔细看看有啥奥妙。
这些小铁片都是是黄褐色,外形圆圆的,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小洞,洞的周围刻着四个大字,有些锈迹斑斑已经模糊不清,还有些勉强能辨认,有的写着“开元通寶”,有的是“乾元重寶”,有的是“康熙通寶”“乾隆通寶”。我不由奇怪,这些破破烂烂的小铁片,不会就是博物馆里展示的古钱币吧?为什么上面的字有些模糊,有些很清楚呢,是因为太老了吗?这些古钱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外婆告诉我,这些是外公当年在挖沙船上工作,不经意从长江底下连着沙石一块挖上来的。经过了千年的江水冲刷,钱币已经破旧,但外公还是当做宝贝珍藏起来。
我忍不住去问“小度”,原来开元通宝是唐代的开国钱币,为整治当时混乱的币制而铸造的,最初的“开元通宝”还是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呢!我手里拿着两枚钱币背面都是没有文字,正面的“元”字第一笔唐朝不同时期也不一样。我手里拿着可能是唐高祖、唐高宗时期的钱币,距今时间有的短、有的长,寶的“貝”内中间两横也是有长有短。百度告诉我,初唐的钱币正面的钱文相对较短,盛唐的字型变长,通过字形可以辨别1300多年的历史的,果然是宝物啊!而乾元重宝也是唐朝铸造钱币,面值大于开元通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还有康熙的、乾隆年代的钱币……
我不由好奇,千年前发生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这些钱币埋藏在长江底下。我也想穿越,到古代看看,看看古人怎么铸造钱币的,看看大书法家的提笔,看看崭新漂亮的古钱币。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3
一缕淡淡的轻烟从厨房里飘出,那烟可有着浓浓的味儿。轻烟是从一个瓦罐子里袅袅升起的,它的肚子里可装着当归、茯苓、地龙、南北杏和半壶翻滚的水呢!这个老物件就是我家的中药壶。
别看这个老古董已经有很长年代了,甚至比我还要年长,但它的业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有几次一天晚上要熬三剂药,它也不在话下。它的表面遍布着深沉的深褐色,在接触火苗的地方稍有一些乌黑。药壶的盖子是一块大小正好的圆木块,那正是中药壶的“鹤发”,上面穿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铁丝,方便打开。
中药壶有一个很粗的把手。记得妈妈以前为我煎中药的时候,总要拿一块湿布放在把手上,用很大的力才能把这个带水的药罐子提起来。倒药的时候,两手用力抓住盖着湿毛巾的把手才能让药从冒着袅袅轻烟的长嘴壶口中,若涓涓细流般流入玻璃碗中。渐渐地,壶中的药会带着里面的药材流入碗中,就好像小河滑起的细石那样。
小时候并不喜欢喝中药,那股浓烈的药味令人作呕,那药中的苦就像“明枪”一样,直击味蕾,令人难以下咽。还有那中药里的药渣,沉在药底,无法下咽。大口大口,咕噜咕噜地咽下,余味久留,那药便到肚子中去了。
如今,厨房里的中药壶依然在无声地工作着,它长长的壶嘴仍有缕缕轻烟直冲天空,它的肚子中仍有着慢火煎熬的中药。有时,它看起来仍像一棵被砍掉了枝丫的树干,有时又很像一个胖小孩叉着腰在抓着一缕轻烟,有时又像一位深沉的老者,身着褐色长袍,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我试着慢慢将手伸向那缓缓上升的轻烟,触摸着中药的温度,那是多么温暖,又是多么热啊!
“小心别烫到手啊!”妈妈的话让我把手从中药壶嘴上移开了,但手心依旧保留着中药的温度。
是中药壶养育了这有温度的中药,它是个老古董,守在家的一角,永远都那么炽热。它是一个老物件,更是我家必不可少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