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初中状物作文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状物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状物作文 篇1
没有舒伯特小夜曲的恬畅,没有贝多芬交响乐的欢跃,只是细细地、洋洋洒洒地从空中垂落。凉意中渗着无私,润湿中含着热情,温馨中透着细腻,细腻中荡着温柔。这,就在于小雨。
时逢雨季,灰暗中垂下一副巨大的透明的珠帘,朦朦胧胧,像升腾的一股股白烟。我习惯于雨中行,小雨中的那份舒适,使我感到十分惬意,我撑起一把小雨伞,漫步在小路间,不怕小雨打湿了单衣,只觉得那凉凉的雨意呀,那么晶莹,深沉!晶莹得像一个无限透明的宫殿,那深沉深揉进我的心间。
不要暴雨的淋漓,不要太阳雨的恬静,我只要我的小雨。那是怎样的飘逸,怎样的潇洒!小雨的凉爽的,一层层溅起千万朵雨花儿,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在雨中寻寻觅觅,看着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葱的绿意。我总爱仰着脖子,唱着歌儿,品尝着细细的雨丝,雨花儿在碎石子路上砰然天放。洋溢着美丽,寄寓着欢乐,汇成一条清亮的小溪,滋润着大地,在一片柔和、宁静中,微微流淌着悠悠的情怀
哦,小雨,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仁立在小雨中,听着那清婉、迷离的雨声,看着一丝一缕的水烟拥着一切,陶醉在这迷朦的小雨里。雨中的妙处和独行的欢乐牵动着无尽的思绪,直到路人惊奇的目光,妈妈嗔怪的话语,把我惊醒。然而,醒来依然是面前那柔和的小雨,只是雨中多了许多五彩的花儿,那是飘动的伞花,雨中的人流。
朦朦细雨,细雨朦朦。小雨,有山泉的清幽、纯朴,有绵绵诗意;弥漫天空的小雨没有阴沉、悲凉,只有清新,翠绿。
我再一次深吸着空气。啊!夏天空气中的浑浊已被洗净。我发现,人们心中那片僵硬冰冷的土地已被良知和甘露滋润。在小雨中寻觅吧,你会在其中找到一些应有的东西。那就是真、善、美。
小雨中留下的永远是纯净、清新、友爱。
哦!可爱的小雨。
初中状物作文 篇2
你我既然存在,就必然存在价值,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故事。
——题记
(一)相遇
男人和女人的相遇,始于一个朋友的生日会,朋友把女人带去,遇见了男人。他们互相问候了一声,女人留着亚麻色的长卷发,墨色的瞳孔里倒映在男人深邃的眼眸中,唇角那一抹永不磨灭的微笑,都如同漩涡似的深深地吸引住了男人。在这个宴会上,男人和女人成为了朋友,他们彼此交换了电话号码,却还不知晓对方的名字。
男人时不时会拿起手机拨打女人的号码与她谈笑一番,女人起初并不想搭理,只是将手机搁置在一旁,不去理会。后来男人渐渐拨打得频繁,女人实在耐不住性子,刚想接电话痛斥一番为何时常打电话来骚扰她的男人时,却听见电话那头男人的温柔话语。
“你好。”一句简单的问候,就这样将男人和女人串在了一起。
其实这样也不错,女人想。从此,女人的手机里多了一个来电显示,姓名就叫做“男人”,她无暇去追问男人的姓名,她也忘记询问男人的姓名,她只是认为,这个男人让她感觉到了家的温馨,所以和他联系也并未存在什么电视上播放的交友防范意识。
男人的谈话很幽默,经常可以找到一个两人的共同点,然后大肆调侃一番,逗得女人咯咯直笑。女人也常常聊着天放下了手中需要干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来对付这不要话费的一通电话,而他们常常会聊几个小时,女人不觉得男人的幽默浪费了她的时间,男人也一直沉浸在女人银铃般的声音中无法自拔。
女人常常用因男人几个小时未联系他而第一次感受到孤独的滋味,心中那团莫名的怒火不知不觉便烧上心头,等下次男人再打来电话时再好好“教育”一番。男人不知所云,女人也渐渐感到了莫名其妙。
明明他们只见过一面,明明他们只是在用电话交流,他们甚至还未知道对方的名字……
而他俩所不知的是,正是抱以这好奇的心思,他们才会越走越近,以至于忘记了他们一直在用电话交流。男人,女人,未知姓名,未知品行,单单一面之缘,便已种下了一生难忘的情缘……
初中状物作文 篇3
我喜欢猫,因为它捉老鼠为人类除害我喜欢七星瓢虫,因为它为树木除害。但我最喜欢小蚂蚁。它其貌不扬,是昆虫。体小,长形,黑色或褐色。头大,有一对复眼,触角长,腹部卵形。在地下筑巢,成群居住,分蚁后、兵蚁、工蚁。它们大都是益虫,帮我们清除垃圾可其中也有些败类,如大盗蚁、白蚁等。我真想发明一种药物,让白蚁帮我们消化垃圾,大盗蚁帮我们消灭害虫。
世上没人把蚂蚁称为工程师、建筑师,然而,蚁巢构造的复杂却使许多工匠无地自容。现在就让我们“变小”,进入蚁巢过一次假想的旅游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曲曲折折的小径,工蚁们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一分钟也不肯耽误。选一条左边的小径走进去,不一会儿就到了一间巨大的房屋一贮粮室。这里堆着小山似的粮食,几只兵蚁威风凛凛地守在那里,谁也莫想偷走半粒粮食。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托儿所”。“托儿所”面积不大,但墙壁有许多小孔,小孔里安静地躺着一只小蚂蚁。“保姆”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喂食,丝毫不敢马虎大意。再往前走,通过一些“岗哨”就到了正殿。正殿中部有张床,床上躺着大腹便便、专产卵的蚁后。到此,蚁巢已游览完毕。
蚂蚁很爱劳动,也很勇敢。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向一个“吊死鬼”爬去。它冲过去,一只咬住这个令另人讨厌的东西,把“吊死鬼”痛得死去活来。它发怒了,气势汹汹地向小蚂蚁爬来。小蚂蚁见势不妙,忙向一棵树底爬去。我想:“它大概去调兵遣将了吧。”果然不出我所料,小蚂蚁领着大批黑蚂蚁浩浩荡荡地向“吊死鬼”爬去。“吊死鬼”开始还不在意,直到蚂蚁大军离它只有三两尺时,“吊死鬼”才如梦方醒似的,拼命逃窜,可已经晚了。十几只蚂蚁有的咬住头,有的咬住尾巴,有的咬住身子,把“吊死鬼”痛得满地打滚。刚一翻身,又一些蚂蚁扑上去一齐咬住“吊死鬼”的腹部。不一会儿,它就气绝身亡了。可小蚂蚁带的人少了,搬不动这个庞然大物,只见一只蚂蚁爬回蚁巢,用触角碰碰其它蚂蚁的触角。它们来到“吊死鬼”面前,推的推,拉的拉,终于把胜利品拉回了蚁巢。
面对这一群团结、勤劳、勇敢的小蚂蚁,你能不竖起大拇指吗?
初中状物作文 篇4
想起一篇文章《鸟是树上的花朵》,多形象啊。其实鸟一直是树上的“花”,枝繁叶茂时这些花更美。以前的住处后院是片杉树林,各种鸟儿会来这里安家落户,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择菜,有许多鸟儿在叶间探头探脑,它们或歪着脑袋或直盯着我或“啾啾”地叫着。有初生鸟儿不怕人的,从枝上跳下来,站在离我不远处。你进一步,它向后退几步,总是对你若即若离,这些调皮而流动的“花”啊!
有一天门前落下一朵“花”来,它叫得是那样的伤心,羽毛还是湿的,我知道这是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可能向往自由的天空,却落在地上上不去了。这是朵漂亮的“花”,它白色的肚皮,红嘴红脚,背上是黑白相间的羽毛,尾巴向上翘着,我把它捧在手心里,放进我家的鸟笼,我想占有这属于大自然的“花”,让我为我而鸣为我而舞。鸟儿嘶叫着,用力地啄铁制的鸟笼,嘴边渗出了血。
大鸟听见了孩子的呼声,箭一般地俯冲下来,围着鸟笼又是哀鸣又是用手拨、用嘴啄铁笼。它们的叫喊听得我们毛骨悚然,好似在祈求“放了我的孩子、放了我的孩子!”我能听懂这发自母爱的呼喊。愧疚地借来梯子,把小鸟放到树上,这朵带血的“玫瑰”在妈妈的安抚下安静多了,它把头藏在妈妈的腋下撒娇,娇小而可爱。
河边一些白色的鸟轻缓地落在水面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荷花,随着水流而飘荡着,似一首舒缓的小夜曲,让人安静而舒适。鸟儿们有时成群结队,有时形只影单,树是它们的家,树因有了它们而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它们盛开着,把树装扮得更美。
鸟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还是流动的花朵,自由的花朵。
初中状物作文 篇5
听说过泰山的雄伟,看过华山的险峻。生在湘中,最忘不了的却是家乡的山。
家乡多山,可都是些小山。因为山小,自然不可能有大气的名字,所以随随便便拿些动物或植物来命名。燕形山,远远望去,真的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最传神的还是它的头,微微扬起,似乎在呼唤前方的小燕子。老牛山,不是形状像牛——传说有一头老牛耕了一辈子地,最后累死在田里,主人不忍吃肉,把它埋在此山,后来人们就把此山称作老牛山。狗头山,其头像狗,却连着一个威猛的身躯,很容易使人想起那句“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成语。黄土山,当然是因山上的黄土得名。竹子山,山上并不都是竹子,也有杉树、杂木,梅、菊这些和竹子有“亲戚关系”的自然也会在山上“安家落户”。还有些山,干脆就拿村民的姓氏来做山的名字。比如,周公山、毛家老山、李家岭、赵家峰……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站在高处看这些山,有一个很不错的比喻——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望不到尽头。只是这些“波浪”是静止的,颜色也不单一。山与山之间是水田,常见乡民耕种,时闻稻麦飘香。一条条小溪环绕在山脚,溪水清澈,鱼虾成群;溪上有小桥,桥头绿柳成荫。山脚下,是农舍、楼房,这些房屋依着山,像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
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山,不是因为它低矮、奇特的外表,而是它“丰富的内涵”。
山上有树,大部分是松树,也有杂树,最多的却是灌木和杂草。灌木杂草丛中,有时会冒出一棵不知名的果树,上面挂满红红的果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山上也有花,有叫得出名字的,有叫不出名字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有红色的。这些花赶趟儿似的,一批接着一批,这批谢了那批又红,一年四季山花烂漫。树林里有蘑菇,像一把把小伞,煞是可爱。野蘑菇味道鲜美,人人爱吃,如果晒干收藏,等几个月拿出来,又是一道美味。竹笋则分春笋和冬笋,不管是哪种笋,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菜。竹笋也像野蘑菇一样,可以制成干笋。掏鸟窝,对于我们这些调皮鬼来说,比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容易得多。家乡的山中,不要爬树,在杂草丛中就能掏鸟窝。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羽毛艳丽的野鸡,白色或灰色的野兔。野鸡很笨,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还以为人没有发现它。等到人渐渐靠近,它才惊慌地跃起,但为时已晚。兔子非常胆小,一见人,就拼命跑。有些聪明的,往坡上跑,眨眼功夫,就消失在草丛里;也有笨的,一个劲往坡下跑,没跑多远,一路筋斗往下翻,自然就成了人们手里的猎物。
山上最多的是小鸟,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带花纹的,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这些鸟警惕性很高,只在树上飞来跃去,偶然飞到草丛中寻虫子,稍有风吹草动,就箭一般地飞向树梢。斑鸠个头大,胆子也大,常常“拖儿带女”在地上寻食,像闲庭漫步。所以斑鸠往往成为村民饭桌上的山珍。马蜂窝却是最不想碰到的。这山里的马蜂也随意惯了,不只在树上筑巢,有些也在草丛里安窝,一不小心碰着了,头上往往会被蛰几个包,痛得哭爹喊娘。
这些只是山的一半“风景”,山的另一半“风景”又有不同。
如果说,山的一半“风景”是大自然赠予,那么山的另一半“风景”则是人创造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家乡的这些山,就成了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山上,几乎毫不例外都是野生植物和农作物并存。一层层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种水稻,也种小麦,有时,还能看到雪白的棉花。在我的记忆中,梯田里的水稻总是稀稀拉拉,有村民戏说:收的稻谷要比种子多一半。小麦长势倒是不错,只是产量也不理想,收割后,大部分送到了粮站,小部分磨成了面粉。棉花则可算稀罕之物,因为家乡少粮,地里种棉花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我曾经读过一篇叫《江南雪》的散文,作者把棉花和雪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又把棉花、雪扯到了家乡和摘棉花的奶奶身上,没想到作者笔下的棉花那么美,蕴含了那么深的感情。可我家乡梯田里这些棉花,却简单得多,常常变成我们脚上的鞋子,或身上的棉衣。犁园、桔园、茶园、桃园,散布在不同的山坡。春夏桃李争艳,秋季金桔飘香。桃园、梨园、桔园,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瞅空溜进园里偷几个水果,那也不算大事,被守园人抓住了,最多在家里吃一顿“笋子炒肉”。茶园一般是不进去玩的,没有好吃的果子,谁能有兴趣?就算追蝴蝶,还担心踩着菜花蛇。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在茶园里追蝴蝶,结果踩到了一条菜花蛇,吓得摔到在地,碰掉了一颗门牙。
除了那些园和梯田,山上和山脚大部分是村民的自留地。
自留地里以种蔬菜为主。辣椒、茄子、豆角、南瓜、萝卜、白菜……这些蔬菜应有尽有。村里人一年四季吃着蔬菜,吃不完还能制成干菜、腌菜。虽然蔬菜比不上大鱼大肉,但能填饱肚子,延续生命,让我们身上长肉,脑子里长智慧。小时候,母亲总是把蔬菜做成不同的口味。比如茄子,她有时煎,有时炒,有时还做成茄子泥。同一种蔬菜,做出不同的口味,虽然油少了一点,却也能让我们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
自留地里也种一些杂粮,比如红薯、高粱、大豆。红薯,有段时期是乡下的主粮。那时父母嘴里常常挂着一句话:红薯半年粮。这话一点也不假,小时候,我们几乎就是吃着红薯长大的。说实话,红薯、高粱饼吃多了,实在不好吃,可父母总是板着脸逼我们吃。看着父母每天起早摸黑在自留地里劳作,累得皮包骨头。我总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种这些并不好吃的东西呢?
其实我不知的还有很多。我曾天真地问一位爷爷辈的长者:“山上这些地是怎么来的?这些地有什么用?”那长辈说:“这些地有什么用?你这是忘本!这些地是怎么来的?你以为这些地是天上掉下来的?告诉你,这些地有些是祖上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村里人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来的。那些年,粮食少,又有自然灾害,经常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活命,只有向山讨吃,所以,村里人就在山上开荒。为了这些山坡地,村里人的手、脚、和肩膀都磨掉了几层皮。有人在开荒时累病了,有人在开荒时摔断了手脚,还有人死在了开荒中。有个叫太安的,按辈份,你应该叫他爷爷,他生了六个子女,上面还有老娘,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是想尽了办法。后来,他领着大伙开荒,可开荒的活儿刚干了一半,他就累死了。我们这里自从有了这些山坡地,村里就很少饿死人。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不知道这些山的好啊!我听我父亲说,以前碰到灾年荒月,这些山上的树皮和野草帮着渡过了难关;还有,你去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山,没有这些山坡地,有多少人会被饿死?你们会顺利地长大?说起来,这些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长辈的话如醍醐灌顶,这些简单的事实和道理不是我不知,是我的眼里只有高山,只有远方,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触及家乡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山。
是的,家乡的这些小山,给过我们快乐,给过我们四时鲜果,给过我们粮食,给过我们衣服和鞋帽,陪伴我们长大;家乡的这些小山,使不少人在饥荒的年代保住了性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下人;家乡的这些小山,山上的园、梯田、自留地,后来被承包,改种,又使不少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默默无闻,倾其所有,毫无所求。这就是家乡的山!
如今,人们衣食无忧,山已经被人遗忘。家乡的山也变了模样,山坡上的园、梯田、自留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有的山被撕裂,有的山被截断,有的山被推倒。山脚下的房屋,瓦楞间长了杂草,墙上爬满了青苔,房子的主人像那些翅膀硬了的燕子,或飞向了远方,或随着季节的变换南来北往。
可家乡的山依然守着岁月,守着风雨,绿成一道绚丽的风景。
每当看到家乡的这些山,我就会想起那个为了后代能吃饱累死了的太安、那些朴实的村民、还有生我养我的父母。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青山,是不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