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有感作文合集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有感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有感作文 篇1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千古名句。李白感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总引起人们的愁思,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意味着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赏美景。
然而,并不是每个中秋月圆都能欢聚一堂……
古有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自己置身长安,望月思念遥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却以妻子角度设想展开叙述。也有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秋佳节,长安城内融融泄泄,而自己的丈夫却远在塞外征战。更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身为密州太守,却七年未与亲弟弟相见,酒意上涌,愁绪万千。
今有多少山区留守儿童,小小年纪便难见到亲生父母,只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平日生活困难艰苦,到了佳节之时,也只能是重复地干活读书。不知要等待多久,才能见自己爸妈一面。而城里的孩子是否都嬉戏欢乐呢?其实也有许多的父母在外工作或出差,不能时时回家与他们团圆,留与他们的只有零花钱和玩具。也许这些孩子也曾经在每个早晨,每个夜晚坐在门口等待自己的父母,然而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中秋本应是幸福快乐的节日,但也是多少分别的亲人互相思念的节日。从古至今,月亮依然高挂在空中亘古不变,然而人情的冷暖,悲欢离合却是各不相同。
我感叹,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有感作文 篇2
20xx年农历8月1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对于别人来说节日是快乐的,可我却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清晨,我被一阵“轰隆隆”的响声惊醒。睁开朦胧的睡眼,我低声嘟囔着:“天塌了?也用不着这么夸张啊!”走到窗前,我向外一看,几台大型机器在运转着,周围还有很多铺路工人忙碌着。咦,今天不是中秋节嘛?大家都在休息,他们怎么还在工作呢?难道他们就不想家吗?好奇心驱使着我快步走向了爸爸,问他:“爸,工人们为什么不过中秋节呢?”老爸告诉我:“过啊!”看着我疑惑的样子,爸爸又补充道:“早上我出去的时候,看见他们每人发了一块月饼。”“什么,吃块月饼,就算过节了?”我看着窗外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身影,明白了,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建设、都市的繁华、人们出行的便利,放弃了中秋佳节,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个人的休息……天哪!他们在这个团圆的节日,看着那圆圆的月饼,是否会落泪、是否会感叹呢?真应了那句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时,我又想起了妈妈,她和这些工人一样上班了,为了美容院的经营,为了能给顾客带来美丽和健康,她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辛勤的工作着。她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多陪陪我。每当我看到她那歉疚的、关切的目光,我深深的理解她,在事业成功的背后是深深的苦涩。“轰鸣声”一直在持续着……,工人们还在工作着……,没有停工、没有休息,尽管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尽管他们已经支持不住。妈妈呀,工人们呀,所有在节日里辛勤工作的'人们,你们快去歇息吧!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今天你们就别累了!这个中秋,我过得很不一般!
中秋有感作文 篇3
今天是中秋节。晚饭时,爸爸妈妈聊起了他们小时候过中秋节的一些趣事,我觉得很有趣,最有趣的就属敬月光了。
那时候的中秋节,家家都会敬月光。人们会买上好多月饼,从大到小,一层一层的叠放在盘子里,堆成宝塔状。一般都是摆六个,表示“六六大顺”。月饼放好了,还要摆上很多时令果蔬。比如:莲藕、菱角、柿子、石榴等等。其中,莲藕也有讲究,必须用一整根的“全藕”,寓意事事有头有尾。最后再点上一炷香,再泡一杯茶放在院子中间的桌子上,大家就围着桌子坐下聊天,赏月。
我的老婆婆很相信,中秋节这天的月亮是有灵性的,敬过月亮的茶水千万不能倒掉,要留着第二天早上洗眼睛!她说这茶水是被中秋的月光照过,用它来洗眼睛,就能让眼睛变得像月亮一样明亮呢!
可惜,今天是个阴天,敬不了月,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月光茶。我又想到那些在远方,过节不能回家的人,他们肯定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希望明年的中秋节能有好天气。“但愿晴”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有感作文 篇4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因为已经入秋,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被称为“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到了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时至今日,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依旧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颇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味道。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人们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和月亮相似的那个位置,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但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那高挂的一轮圆月,象征着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团圆吧。
中秋有感作文 篇5
中秋明月盈我心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赏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深秋,天高云淡,收获浪漫的季节。路上的梧桐叶随风飘落飞舞,黄黄的,红红的,一叠叠的铺满一地,煞是好看;墙上的爬山虎却绿色喜人,郁郁葱葱;一丛丛路边的小草被微风吹的摇头晃脑,好不可爱!蔚蓝天空上,偶尔会发现一群群南归的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秋的讯息就这样来了……夜色降临了,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上,丝丝秋风拂过面颊是那么清凉。一地如银如霜如水的月色和时时响起的手机信息声告诉我,又是一个中秋了。白色的月光透过玻璃不紧不慢的飘洒进来,细细的笼罩着我的蜗居,笼罩着我。思绪如天马行空萦动,记忆象行水一般流落,心情展开笑脸,温馨一片片……想起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曾经过往,我爱的人们、爱我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开始在我心里交替出现,我想念着他们的音容笑貌,怀念发生的一切让我刻骨铭心的往事……纷嚣杂乱的生活,忙忙碌碌的工作,没完没了的事情,让我们的心情总是飘忽不定。中秋,给了我们一些难的的宁静,一些人情的思念,一些心灵的休憩、一些祝福的传递……让我们不再感觉孤单和冷漠!这个季节,我收获了亲情的抚慰,收获了友情的关怀,收获了懂我之人的深切爱意,收获了学习成绩的认可,收获了书香给我带来的快乐……我知足、我感谢、我开心……灿烂的一笑好吗?永远拂去深秋心灵深处的阴影,从此以后深秋的景色不再凄凉。
今夜,我轻轻地弹奏一曲,在这柔和的月色中,在这淡淡的思念里,把月光的清冷揉进了这悠扬的曲调中,好一个花好月圆……
中秋有感作文 篇6
每年的中秋,照例是放假的。
今年的中秋节刚好是星期一,连放着三天假,我自然无比高兴。作业早已在周末做完,等到中秋这一天的晚上,等到那一轮白玉盘升上天空的时候,我便学着古人的模样——赏月。
我来到客厅,拿了小板凳坐在走廊里,抬头认真地看着漆黑的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此刻,妈妈正在烧饭,不时从厨房传来“嗒、嗒、嗒”的切菜声。爸爸在客厅陪着牙牙学语的弟弟玩,弟弟被逗得发出“咯、咯”的笑声。
我看着明月,便想起了那首著名的中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贬官外地于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写下的。当我读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时,浮现的是苏轼翻来覆去,睡不着,抱怨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照耀人间大地;而当我吟诵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心里便不由得弥漫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感伤,也仿佛看见了苏轼抬头仰望明月的无可奈何,团聚对千年前的苏轼来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弥足珍贵。
相比之下,我从未曾体验过苏轼那种远离家乡、不能和亲人团聚的孤独、感伤。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一家人都在身边。但我却经常忽视这美好的时光,认为这不过是一件最平常的事了。随着老师给我们讲的古诗词越来越多,我逐渐有些理解那些思乡的游子们的心情了,我所忽视的正是他们求而不得的。也许在这些游子心目中能回到家乡,能和亲人团聚胜过了一切。
突然间从厨房里传来“刺啦”的声音,原来是菜下了油锅。我看着爸爸陪着弟弟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我进了厨房准备去帮妈妈的忙,没成想被妈妈说成是“碍手碍脚”,让我等着吃饭。于是乎,我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窗外的月光洒落进来,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我又想起了《水调歌头》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年之前的东坡先生,你让我懂得了应该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时刻刻。
但愿人长久,牵手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