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2021-10-18 01:15:01
【实用】读后感的作文九篇

【实用】读后感的作文九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读罢《悲惨世界》这本书,我心中五味杂陈:有生气,有愤怒;有愉悦,有惊喜;有崇敬,有佩服……但洋溢我胸口最多的还是一个字:爱!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幼年时没受过教育,长大后迫于生计,成了一位园丁,帮助贫苦的姐姐照顾七个孩子,生活是无比的艰辛。一次,他为了姐姐和那七个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抓入狱,成了一名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逃出去的他,最终服役十九年,只因为偷了一小块面包。

十九年,如此的漫长,冉阿让尝尽艰辛,心灵受尽折磨,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只剩下丑恶,原本善良的心蒙上了一层黑暗的纱。

刑满释放后,冉阿让因一张黄色通行证遭到了各种不公的待遇,他已经没有了法律的束缚,却因曾经犯过法而被这个社会排挤,变得无人问津。后来,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这位特立独行的天使,没有因冉阿让的身份而对他投去厌恶的目光,而是敞开心扉接纳他,逐渐感化他,让冉阿让的灵魂得到了救赎,从而救赎了一位又一位深陷悲惨深渊的人。

冉阿让终于弃去了心中的黑暗,像主教那样用爱去对待每一个人,救赎了许多灵魂。他在蒙特伊城开设工厂,让无数穷苦之人从困境中看到希望;他救济悲苦的芳汀,将她送入医院;他拯救寄人篱下的珂赛特,悉心教育和照顾她;他不计较与沙威曾经的过节,将他释放;他不顾自身安危,在战场上救下了马吕斯;最后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这一对恋人,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痛苦……冉阿让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人,他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而感动,也为那时法国专制社会下的人民感到悲哀。

让一个囚犯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转变的,就是神奇的爱,是爱创造了奇迹,是卞福汝主教的爱感化了冉阿让。爱,注定是这个世界最珍贵无价的情感;爱,就是如此伟大圣神,拥有无尽的力量!冉阿让用爱拯救了他人,更用爱拯救了自己。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能充满无尽的爱,用爱来对待世上所有的生灵与万物,让生命因爱而变得富有光彩!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毕德生的《清晨的甘露》一书,主要是为青少年的父母而写教育书籍,但它不同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或亲子教育类图书,重点无意提供所谓专家方法或技巧帮助家长处理青春期问题,而是要求父母转换视角,积极参与,与青少年一起成长。

在我们一般的经验或教育书中了解到,青春期是一个麻烦、叛逆、令父母头痛的过程,但毕德生在第一章就马上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概念,青春期是上帝赐给中年父母的珍贵的礼物。它不单是为孩子设计的,也是上帝特别为父母设计的。孩子在生理过程中被迫经历这个过程,父母却需要用信心拥抱这个礼物。这礼物若被打开,孩子与父母将一同奔向基督长成的身量。

作者说到,人类主要的任务就是成长。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实际反应出两个需要成长的团体,而每一次的交锋都是两个团体成长的契机。若父母认不出这份礼物的时候,就会被卷入青少年的困惑中,弄的焦头烂额以致情绪失控。对于青少年的问题,作者没有给出一本万利的答案,其实却是对父母说,你的机会来了。因为人到中年的阶段多半会有停滞和消沉的情况------对生命的惊奇转为平淡,丰沛的生命日趋枯竭。这时,青少年用一种特别鲜活的方式来展现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这过程也成为父母成长的催化剂。

面对青少年的问题,父母不能用固有的手段来威胁逼迫,挑起对抗情绪,使之针锋相对;也不能妄自菲薄,感到自卑无能,完全放弃这一代人的智慧;而需要发展出新的认识、新的态度、新的技巧来。一方面要做青少年问题的“圈外人”让他们单独接受神的挑战和呼召,但又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敏感于神的话语,敏感于青少年的所发出的挑战给我们带来的神心意的提示。另一方面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完全真实地呈现自己,让他看到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带领和恩典,失败和保障,显露出丰盛、活泼、属于基督的成熟生命,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青少年和父母在各自的道上曲径通幽,各自去走成长、成熟的旅程,达成神为我们定的美意。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连带效果,就是给成人信仰群体也有诸多教牧性的启示。如同作者论到,没有模仿家庭,我们也可以说,无论是从圣经或是教会历史的记载中,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世世代代景仰和效法的模范教会。 每个教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边缘人”或“业余者”,例如他们参加聚会或学习不积极,或有许多令人担忧的思想,竟怀疑三位一体的教义等;他们也不是教会重点培养对象,也常是受到冷落的一群。教会还有一群现代的宅男宅女,体现出的是“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只想永远上一年级的不作为之人。

成长,是世界万物的定律,只要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成长。教会牧者和带领人动机也往往是如此,希望他们能成长,就像青少年的父母一样。但是事实操作过程中没有那么容易。从这本书的意义和应用层面来针来教会牧者和带领人看,不妨仿照毕德生的表述:面对教会中的这群“青春期”的信徒,你是感到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呢,还是把他们作为上帝在这个特别处境中所赐下的礼物?你是把他们看作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呢,还是一个与他们共同成长的契机?

也许诸多正常而美好的事物不足以触动我们的神经,所以上帝经常用一些负面的事物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反思自己在属灵道路上脚步是否倦怠、是否麻木、是否正在失去生命的能力以至枯竭。反思我们的教导的内容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技巧是否都有因材施教按时分粮。这样信徒的信仰状况和行为道德应成为每个牧者成长的催化剂,带来牧者自身对神的认识和教导的更新,极致属灵生命的进深成长,如同作者的信念:青少年的每个经历都是一个促使父母更加在基督里长大成人的机会和刺激。

另外牧者更需要提供信徒生命成长的空间和土壤。就如一位牧者讲到:一件事情,让你一个人做,也许你做的很漂亮很完美,但不是成功的,真正的成功是带领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共同的成长,这才是成功。所以,我再想引用书里说到:人类主要的任务就是成长。所有的成长都带入在基督里的成长,在基督里的成长又聚集和塑造了所有其他的成长。这样以恩典的角度看教会中这些信徒的“青春期”,就将成为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这礼物一被打开,使信徒和牧者能逐渐交互成长,以致教会能长大成人,长成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寒假期间我读了董宏猷爷爷的《栀子花开》这本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灯》这篇散文。这篇散文讲的是在一个被霓虹灯遗忘的角落------西港中学一位来自大城市的年轻男教师与灯的故事。

那是一个夏季的夜晚,“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响着蛙声的水田里 ……此处隐藏4771个字……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可以说,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让我深有触动。

触动之一:“讲评”重于“指导”。管老师对作前指导的看法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说: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说来,对作文难道就一概不指导了吗?指导况且写出歪瓜裂枣的文章,不指导的文章长什么样,我都不敢想。再往下读:写作没有自由,世上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写作,要那多的“裹脚布”干什么!是啊,想想我们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要表达的,是外力强加给你的,你能写出活生生的好文章来吗?学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也好像走进了他们丰富的童年世界,喜怒衰乐,这样的文章有人指导吗?再想想每个单元的单元作文,读起来千篇一律,原来是我指导造的孽啊。学生作文前,套用林语堂的说法,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宁要真实的贫穷,也不要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这是对待一切问题应该秉有的求真态度。作前指导,你还没见到学生的作文呢,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也没给病人做化验,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的逻辑。丢了“作前指导”,写作最需要的,不是技巧,不是知道,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视“作后讲评”吧,它“绿色无公害”,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偏偏,嘿,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关键是怎样操作讲评,每个人的都讲评吗,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个不太实际的问题。也许读书读出来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且往下看:小学生写好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结构就该这么处理,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号召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一起来帮助解决。潜存这些问题的同学,由此也获得了潜在的教益。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由学生的作文现头,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这就是实实在在原“指导”。

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诉学生,停下,慢慢走欣赏啊。学生摔了个跟头,老师后面喊,停,有人受伤,原地休息,包扎一下,调整一下。后者,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收获:本学期作文在还没学之前就让学生把单元作文写好,教师系统看完,从中找出精彩之处,叫学生看,学生之间互改,不足之处让大家帮忙改正。作前不指导,作后重点讲评。这一章节写得最好,把操作讲评课的方法写得很明白,易于效仿,但须反复琢磨,怎样才能和自己班情况有机结合。在这一章节的最后,管老师说:唯一的遗憾,作后讲评太累。这次备好的课,下一届带班派不上“现买现卖”的用场。但,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尽管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作后讲评,就是那颗遥远的星星,我正搭着摇摇欲坠的梯子,擦那颗灰暗的星。

触动之二:“多改”重于“多写”

学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老师们“知道”也只停留于“知道”。切中要害,老师会改还不行,关键的是得让习作者本人会改,要让他们知道改哪,如何改,这个是最难的。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要让每一次的写作,都到达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我在疑问了:这样的改有时间吗?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作业,且别说别的,光是语文基础知识就已经占走了多少时间啊。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今天,我看完了《老人与海》这本书。看完后,我被圣哥亚地老爷爷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老渔夫圣哥亚地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但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把他与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最终被他杀死,绑在船边,但却引来了一群鲨鱼。圣哥亚地与鲨鱼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终他战胜了鲨鱼。但是回到陆地时,大马林鱼已经只剩下头和尾巴还有一条脊骨了。

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圣哥亚地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决心,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他是真正的不怕困难、战无不胜的巨人。圣哥亚地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已经钓到了一些鱼了,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朝着更大的目标进发,并付出自己的努力。文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是的,他做到了,他没有被打败,虽然马林鱼已被鲨鱼吃了个精光,虽然他经历过极致的疼痛,但毁灭却不曾打败过老人,他勇敢面对失败,他赢了。他那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一样。他明知开山不易,却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终于感动天帝,命山神移走了两座大山。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能够勇敢地面对,有坚持不懈的决心,就一定可以克服。回想自己,平时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难题就放弃,有时还动不动哭鼻子,实在太懦弱了,跟圣哥亚地、愚公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全力以赴,迎难而上,以全新的面貌去接受挑战。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生命流泪的样子》,是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书,看完之后,我流泪了……

性格软弱、心地善良的女生盛欣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是,妈妈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这场飞来的横祸,使她的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妈妈的病使她感到孤独和困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友谊的滋润,但妈妈最终永远离开了她,而十二岁的欣怡,却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残酷、爱的深刻含义。

读到这本书的尾幕,我哭了,不禁为盛欣怡的遭遇而感到同情,我和她一般大,但和她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在家里,我一直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心头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视我为掌上明珠,舍不得让我吃一点儿苦。在读完这本书后,才体会到妈妈对我深深的爱,不但体现在物质上,还有很多细节,很多看不到的爱,包括妈妈平时的唠叨和指点,我才知道爱无处不在,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幸福!

妈妈对我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每一次安慰就是爱,每一个微笑就是爱,每一次鼓励就是爱,每一次批评也是爱。在家,我时常要惹妈妈生气,有时甚至还与她顶嘴,每次家里的氛围就被我搞得一团糟。在妈妈批评我时,我总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任她数落我,心里却不服气。在读了《生命流泪的样子》后,我对妈妈的做法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我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是她的全部,是她的命根子。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妈妈批评我是为我好,希望我能知错就改,扬长补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为人父母所期待的,世上哪会有不盼孩子成才的父母呢?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不要人爸爸妈妈生气,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实用】读后感的作文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