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大致可以分为外交和军事两部分。
仔细想想每一场近代的中外战争,基本都是先外交而后军事,简单来说就是先谈条件,谈不妥就开战,打完后又谈。而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不知有什么外交,只知巢夷和抚夷,要清朝在短时间内承认邦交的存在是极难的,所以近代史早期外交的一次次失败是必然的。那军事呢?我们的军事水准尚停留在明末清初,而经过一百多年的迅猛发展,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已远在我们之上,所以战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谈不要又打不赢,这就是近代中国面临的尴尬局面。更何况有些国家要的不仅仅是通商的权力,而且是中国的土地。
鸦片战争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英国正在工业革命,急需开发新市场,两次想与中国通商却都遭到拒绝,于是开始向我们贩卖鸦片,就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但英国对林则徐的做法十分不满,一面索要鸦片的赔款,一面将军队驶入东南海域,这时负责与外交的是抚夷派的琦善,他终究也没能让英人满意,于是进攻开始,一时许多要地皆接连失守,虽然清朝付诸了强硬抵抗,但是英军还是攻到了南京附近,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过后,时人对其看法是值得一提的,大家一致认为战争的失败是由于奸臣(琦善)误国,使林则徐未能和英军交手。就当时而言,这种认知是极其正常而又可悲的,在古代,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必称中国为“天朝”而以“藩属”自居,而今“藩属”却打败了“天朝”,在当时自然是不被接受的。而中国因为这个错误的认知丧失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光阴。
十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又惨败给英法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至此,一些人认识到中国的不足,发动了一场谋求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奕诉(咸丰的弟弟)和文祥,他们亲身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知道想要不亡国灭种非自强不可,由他们在京内主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京外推动,开始了这场自强运动。一开始收获颇丰:训练军队、设立学校、建设工厂、派留学生、大力发展海军、开发矿产资源等等。
尽管这样,这场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一则因为改革不够彻底,二则因为守旧势力十分顽固。就拿郭嵩焘举个例子,他是个十分有远见的人,清廷派他出使的英法后,更是努力研究西洋文化,他多次提出全面向西洋学习的建议,却遭到了士大夫的谩骂,他们认为他“有二心于英国”,是个汉奸,他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
使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当属中日甲午战争了。在此战之前,中国已与俄法起过冲突,国力大减,无暇顾及水师,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实为大增。中日先后在琉球、高丽问题上发生冲突,进而引发了甲午战争,由于战术战略失误,我们败给了日本,曾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
洋务运动是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二个方案——戊戌变法也由于守旧派的阻挠而失败了,直到孙总理提出民族复兴方案,发动辛亥革命才算是取得了一些成功,而后又经过土地大革命、国共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艰难的时期才使新中国成立。
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们,没有他们的努力奋斗,就没有今日的中国。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的越团结,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