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评中国1》有感

2021-11-08 02:49:26
读《时评中国1》有感

暑期闲居家中,窃恐无书可读而致愚钝,经人推荐得《时评中国》两本,闲暇之时翻看一遍,意外的是我竟如见老友般深为其所吸引。曹林老师以朴实而又深刻的文字,剖析时政热点,批判社会现象,针砭时弊,诉民众之所想,道百姓之所急。文章内容不一,主题各异,而我最深有体会的,便是其中媒体和公众的报道风格与舆论态度。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微信、微博等数不胜数的新媒体平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舆论场也日渐形成。可有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旦出现热点,总有许多人以“一腔热血”进行着所谓的批判与谴责。如曹林老师所讲:“被偏激的氛围所扰,被充满撕咬的戾气感染。”这些热血者站在各自的立场,互相批判互相指责,再加上媒体本身的不理性,整个舆论场乌烟瘴气,喧闹混乱。所以在这一份纷纷扰扰中,“最需要的是冷能量和静能量”。

先从媒体来说,媒体的弊病在于为了追求时效性,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不顾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只是一味的抢速度,远远地跑在事实前面,反而欲速则不达,造成了乌龙事件;同时把舆论场整得更乱,用一种看似权威的方法引起了一轮恐慌和新的喧嚣。正如前阶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当天的早上,就有传言讣告,甚至连人民最信任的许多报纸都发出了悼念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哀悼悲痛,但随后被证明是假消息。由此可见对于这样的高热度新闻总是会引起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但时效性往往挑战真实性。这样的事例也反映出如今媒体的媒体素养和求真务实的职业态度仍需提高。

再从大众的角度来说,大众遇到舆论消息,总是会爆发出一种以新鲜感为主的热情,尤其是媒体那一些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爆炸性消息”,更容易使人一股热血涌上脑袋,脑子一热就开始发表言论,让整个舆论氛围变得浮躁。加之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于网络存在感的需求,人们愈发有这种参与评论的热情,一味“刷存在感”。热情多了,就变成了狂热。如前阵子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游戏防沉迷,下架一些动漫等,就引起了许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愤怒和反对。但是网上更多的声音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冲动下的谩骂,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粗鲁与无知。同时争吵中整个舆论圈也会开始标签化,好比封建时代王朝末期的党政一般拉帮结派,形成对立双方,让整个圈子更为混乱。再看暑期王一博、赵丽颖“爱豆”“互撕”,像幼儿吵架般蛮不讲理。尽显饭圈娱乐丑态。这便是当今部分民众网络素养不高的充分体现。

综前文所述,从曹林老师的分析与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下中国舆论圈的一个现象:媒体素养不高,功利性太强;大众过于浮躁,争吵对立,往往缺乏了一份冷静,情绪过剩,冷静不足。当今的舆论圈,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用静能量对抗狂热,需要政府积极举措。政府作为网络媒体的直接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出台规定,对这一种社会乱象进行整治,加强互联网上的言论管控,坚决抵制不良词汇和违法言论。政府可以起到“治标”的作用,作为外在监督互联网的中坚力量。

用静能量对抗狂热,需要媒体做好自身并传达冷能量和静能量。做好自身就是要做负责任媒体。尽职尽责,为人民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审慎判断,保持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生怕热点被别的媒体抢了去。这是一种媒体所必须具备的科学职业观。而媒体同样需要做的,便是如作者所说:“需要一种冷的声音和静的声音让过剩的热情降温,向亢奋的社会输送理性。”虽然在热闹的氛围下,这样的冷静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冷静,才是这个舆论氛围的救世良方。媒体应该通过耐心的叙述和理性的分析向躁动的人心传递静能量,给人们创造安静的时空来思考。有了这份思考,大众才有可能避开喧嚣,舆论圈才可以用理性对抗坏逻辑。

用静能量对抗狂热,需要大众自身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互联网上的大众是消息的接收者,许多观点都是大众所发表。“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谈利害。”民众首先要有真假观念和是非观,遇到新闻要先判断真假以及准确性,不信谣不传谣,同时要判断新闻反映出的对错;再者才是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要避免自己的言论被情绪所干扰,避免冲动下的胡言乱语。只有这样多培养自身的负责任,爱思考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舆论乱象。

所以,用静能量对抗狂热,总的需要政府,媒体,人民对彼此负责,受彼此监督,尽自身义务,把菜市场般的舆论场,变为理性冷静、充满思考的言论空间,带来智慧和逻辑之间的碰撞,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舞台。互联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风貌的体现,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程度和品德修养。互联网理性了,人们才能保持负责任的理性,社会才能充满冷静,少一份冲突,多一份和谐,国家才能在人们合力下,乘上巨轮,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读《时评中国1》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