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一直是我不敢深入触碰的一段历史,每每无意间获悉一些壮烈往事,总会心感苦涩。而作为之前是理科生现在为医学生的我,了解那个时代的方式除了难得的历史课堂和少有的影视作品,也就只剩下通过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了。《十二年,故人戏》这本书不是史学著作,甚至只是作者截取借鉴构造出来的世界。可也正是因为作者从这些课本上不曾展示过的角度述说着那个时代先辈们的悲欢离合,我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原来那些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字,也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人,和我们一样有牵挂、会彷徨、也有期盼。很感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我不甚了解的年代,时代会过去,历史在前进,但先人们的努力更需要被记住。
本书以近代中国为背景,主角的心路历程为主线,以其中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的仁人志士为暗线,从一个别样的层面展现了从1907至1919这十二年里中国的风云变化。
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各派人士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救这个即将倾颓的国家,各党各派都在寻找救国的药方。为此,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闯出一条道路。于迷雾中燃灯奔走,于黑暗中摸索向前,于无道路中探得道路。他们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那唯一的光。”纷纷成为了燃己身以照亮中国前路的光。书里并不曾大篇幅地讲述他们,但书里的各个人物情节都和这些革命先驱息息相关,就像他们或许泯然于历史的海洋,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也少不了这些不知名的先辈们的努力。
在那个时代,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歧视。这不单指国家,也每时每刻都联系着个人。那个时候的中国留学生情理之中的也遭受着排挤与打压,以主角的视角他们能远渡重洋去学习确实是幸运,但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加上外语不通也是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可有志气的中国留学生们想得都是“博彩西学,强我中华”,要想不被看不起,他们只有更努力。我至今还记得书里对历经艰辛取得成就的留学生表达的极度肯定,作为从落后国家出来的孩子,他们要想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站在受人尊敬的金字塔顶端,就只有付出他人双倍的努力,甚至更多。只有足够优秀,他们的价值才能被看见与肯定。至少到那时,人们在面对他们时不会再全盘地否定中国,因为有他们,有他们的努力与成就在。这是我第一次切实体会与理解,何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这段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依稀记得初中历史书上也有过此番片语,但当时听老师徐徐讲来总感觉太过遥远,而对这些印刷而成名字也不曾觉得有温度。可我在这本书上再次看到这番话时,确真的是不同以往的心境,从主角的角度以同时代的感受观之,我甚至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那鲜血的力量,这是一个民族逐渐觉醒的力量。我回忆起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不吝生死赌上性命为了那前路不清的救国举措,他们用鲜血浇醒了中国!我想,他们定是看得到中国的未来,相信中国定会有一个光明而可赞颂的未来!在这本书中,历史仿佛一下子不再遥远,过往先烈在我心中从此拥有了温度。
纵观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背后,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背后心酸。即使知道不可能百分百的还原,但还是很感谢作者让我从这样的角度知道了彼时中国人民的态度和情感。让我对历史事件的态度不再只停留在历史课本客观的倒叙解读上。就像我之前不曾想过原来举国上下都曾因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而大为欢欣鼓舞,就像我之前不知道中国代表团也曾满怀期待地赶赴巴黎和会,就像我之前不曾了解当时中国外交官身负骂名举步维艰时的心酸,就像我之前不曾知晓原来落后就要受欺负是当时全中国切身体会过的教训……书中这样描写过一个直击我心的场景,巴黎和会后,当时的外交部长埋首于一个堆满文件的房间,一点一点地整理着中国多年来的外交资料。他不时轻叹一声,似惆怅,似释然。他想要记录下彼时中国多年来在外交方面的奋斗,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被拒,处境艰难,行事不易,甚至是屈辱。但那些掩藏在历史中的努力,需要被记住。
本书名为《十二年,故人戏》,这不仅是书中主角傅侗文与沈宛央的故事长度,是近代百年抗战缩影的十二年,更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为中国寻出路的十二年。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今的美好幸福生活就是故人斗争跋涉的最好序章,这些故人们应该被记得。这不是一个简单虚构的故事,这是中国所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时代,这是那十二年甚至往前往后无数艰难时光里无尽壮烈志士的群像。他们都曾真实存在过,都曾那样鲜明地努力过,以蚍蜉撼大树之毅力以身报国,无问西东。甚至他们中大部分人姓名难觅,但他们的的确确值得肃然起敬!
文末且以书里主角傅三爷的敬酒词作结,“敬所有志士,那些为强我中华、收复国土而努力……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故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