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来感化世界比较好还是公正严格的规则更胜一筹,我想在这本书中我可以找到答案。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挨饿,冉阿让偷了块面包后被抓。当他从牢里出来,十九年已经过去了,出狱的他在面对主教对于自己没有追究自己的偷窃行为并赠与自己一对烛台后,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那之后蒙特勒漪市多了个令人敬爱的马德兰市长。马德兰市长正是受主教感化后的冉阿让。后来为了不让无辜的人坐牢他主动认罪,并借助一场意外离开了服刑的船只去寻找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完成芳汀的愿望。最后自己在珂赛特结婚后不久去世了。
从一个心怀不轨刚出狱的人变成人人敬爱只做善事的市长,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转变。是国家严格要求的法律?可是一个刚刑满释放就又想着杀了主教偷走银器的人怎么会考虑遵守法律。是那对烛台,还是那个小孩的硬币?其实,真正让冉阿让开始悔悟的是主教,主教真正的洗涤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重生。
严格的法律或许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防止一部分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止不住人的思想。难道冉阿让所在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吗,但是冉阿让仍去偷盗,甚至在服刑期满后还打算继续行恶。服刑的十九年确实制止了他做坏事,但是没止住他想越狱的思想。这就说明了法律仅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束缚,无法从根本上让人真正行善。再加上有部分人的逆反心理,强制的规定或许无法让所有人接受,有的心中甚至会产生怨气,达到相反的效果。法律并不是无所不能。
但是若是心存善意或许就会不一样。冉阿让被主教用一对烛台洗净灵魂,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悔悟自己的十九年,他会因为自己“抢”了小男孩的硬币心里愧疚,他会把自己赚来的钱拿去造福穷人,他会不顾高龄救自己的市民……法律用了十九年没让他改变,主教的一番话无声无息的浸润他那颗被残酷现实变硬的心,让他从根本上断了做坏事的想法。在书中还有个叫沙威的警长,沙威刚正不阿,但同时他也冷漠无情。这个心中坚信法律的人在跟冉阿让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受冉阿让影响,冉阿让独特的人格魅力悄无声息的感染着沙威,沙威心中不再只有法律,多了一些人情,最后因为自己心中的动摇而跳河自杀。
法律束缚着人活动范围,但行为是被思想所驱使。不同于被感化后的冉阿让,书中的德纳第心中贪婪成性,所以他想的是怎么弄到钱,为了钱甚至可以让自己妻女受伤博得同情。心中有他人,于是冉阿让懂的体谅穷人。脑中只有钱财,于是德纳第绞尽脑汁的骗取钱财。这就体现了思想的重要性,德育的重要性。若是人人都同冉阿让般心系他人,这世界又是怎样一般风景。
德育力量不容小觑。当人们都以作恶为耻,行善为荣时,规则法律只会是纸上一段文字。
春雨虽无言,然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