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沙乡年鉴》中,奥尔多。奥利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沙乡”木屋边的所见所闻,以及在美洲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在思索人类与大地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尊重。
自然
大自然拥有着自己的社会规则。古老的橡树孕育着子子孙孙,公丘鹬用舞姿求得配偶,鹌鹑合唱团定期演出……这些属于他们的生活是容不得侵犯的。这就像多米诺骨牌,当你一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块,一列甚至所有的骨牌都会受到牵连。大自然的成员就像这些骨牌,倒下去容易堆起来难。没有人知道,一个违背自然伦理的行为,是否会在某一天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人类
“像风和日出一样,人们一度把获取野生动植物当作理所当然之事。”然而,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最终会消失、耗尽。人们砍伐树木,做成建筑物或装饰,却不得不用口罩抵挡风沙,花大价钱治理水土;做成白纸、纸板,在上面大肆宣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却不不做出行动,最荒唐的事情莫过于此。
“整个世界都在贪婪的想拥有更多的浴缸,却忘记了如何稳定制造浴缸,甚至忘记关闭水龙头。”随着社会逐步发展,土地难以在人类机械化的冲击下幸存。
为什么大自然回报我们的受益越来越少?人们普遍地认为自然是我们可以任意支配的物品,只要获益,不用付出。只有把我们当作土地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怀着爱和尊敬使用他。
伦理
“土地是一个群落,是生态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应该被爱护和尊敬的。”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然而,经济利益和保护自然也有矛盾的地方。如书中,永远的灰熊保护区就意味着永远的野地,就像硬币的两面。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地球公民》,电影中人们用和身体差不多大的铁笼关住奶牛,用机器24小时挤奶。一只牛可以活二十几年,一只奶牛只能活四年。人类用冰冷的机器夺去动物的自由和生命,以地球主宰者自居,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破坏,但最终受害者也是人类自己。在过去,雄鹿的角用来装饰国王的城堡,可时至今日,长着美丽鹿角的雄鹿已经难见踪影了。
硬币的两面,都是从相互依赖的个体或团体的合作模式中发展出来的。这种模式被生态学家定义为“共生”。
《沙乡年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动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所追求的。也许聪明的人们有一天能够做到,但愿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