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妈妈就让我背《三字经》。那时候我只知道小和尚念经,摇头晃脑地机械背诵,并不知道其中内涵。上了小学,每天清晨,背着书包,跨进校门,学校的广播里便会传来悠悠的诵读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稚嫩的童声是那么清脆悦耳,我也总会不自觉地跟着它默默地吟诵起来。
《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虽然整本书才一千一百多个字,内容却是丰富得不容小觑,每一个字眼似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勤学篇”里有这样一句: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小时候妈妈解释给我听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这样做的人一定是个傻子吧?这该有多痛啊!等我上了小学,学习各种本领的时候,妈妈总会用这句话来勉励我,我才开始细细品味,也渐渐明白这简简单单的12个汉字中所包含的深意。汉代的孙敬,读书到深夜,为了驱除瞌睡,他竟把头发结在屋梁上;战国的苏秦,夜夜苦读,实在困倦时,狠下心来用锐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正是他们自律、勤奋、分秒必争,吃得了苦中苦,才成为令人敬仰的人上人。
真正感同身受的事发生在今年暑假。我从小学习钢琴,至今已经有四年了。每年暑假我都会参加钢琴等级考试,今年是重要的节骨眼儿,因为我要准备钢琴十级冲关大考。
每天早晨,我都会早早起床,吃好早饭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钢琴前练习。从音阶开始,我一遍遍反复练习,等到手指变灵活了,我就继续开始弹练习曲。三首考级曲一段又一段,一遍又一遍,一直反复练习,每天都要练上几个小时,有时一天下来手指都练到不听使唤了,妈妈说,有时晚上我做梦都在念叨着弹琴的事儿。想想放暑假出去玩的同学们,真的好几次有坚持不下去的念头,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遇到邻居,看到他们对我竖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又有了咬牙刻苦的动力。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妈妈和老师在启蒙学习的时候就让我们吟诵《三字经》了。你看,晋代的车胤,幼年时晚上读书没有油灯,竟能想出把萤火虫放进纱袋,借着微弱的萤光来读书;晋代的孙康,在寒冷的冬夜里借着雪光看书;汉朝的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的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古时候,人们的学习条件极差,却依然孜孜不倦。如今的我们,学习环境如此优越,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
有一天早晨,我刚弹完一小时钢琴,妈妈奖励我和小伙伴出去玩。我像小鸟出笼一样高兴,我们去了游乐园又逛了博物馆,小伙伴还提议晚上一起去看萤火虫,我从来没见过萤火虫,乐得直拍手。我刚想答应,可突然想起今天还有一小时钢琴没有练。我想起了苏秦、孙敬的故事,深吸了口气,抑制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拒绝了小伙伴,我知道,只有认真完成每一天的曲目,小步快跑,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
考级前最后一周,我每天更刻苦了,每一首曲子都反复练习。有一天,因为感情没有投入,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找感觉,去琢磨每个细节,7个小时过去了,脖子酸了、屁股痛了、手指麻了,曲子却变得灵动和悠扬了。
也许,我永远不会像古代的人那样:披蒲编,削竹简;头悬梁,锥刺股。但他们身上那种自律、自勉和自强,却是我永远的精神食粮。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一个暑假的努力,我顺利地通过了钢琴十级的考试,还拿到了杭州市明珠杯少儿钢琴大赛的铜奖。当我站在杭州大剧院领奖台上的时候,我为自己骄傲,也为自己的努力鼓掌,一切的付出和汗水都变得特别有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刻苦是巍巍中华的传统美德,正是有了《三字经》的指引,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正是五千年国学传承中像孙敬、苏秦这样的励志故事,才不断激励我们当代少儿郎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