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2023-04-05 00:09:16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标志性的不甘于命运的女人。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纯朴自然,毫不做作。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来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卧轨自杀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质,以及她对丈夫卡列宁的些许不满。遇到伏伦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在梦中的祈语,令人心疼。她顽强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爱,明知不可行,却像毒品,欲罢不能。在赛马场上,她被伏伦斯基牵动着心,当伏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他的的反应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宁的不满。就是从这个赛马场开始,安娜,从开朗活泼,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让她饱尽人情冷暖,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拥有不平凡的命运,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观列文,一个作者自传式角色,出场自带喜感,一个面对爱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气,勇于面对,愈挫愈勇,终于与心爱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头偕老,厮守终生。此时此刻,另一边的安娜,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车站用卧轨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发了,彷徨的,结束了,这朵美丽的生命之花,闭合了,安静了。这个美丽又孤独的灵魂,还在留恋人间,在遗憾中交织、弥散……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轻轻合上书本,回味似地闭上眼睛,心中还在咀嚼着那诗一样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从眼前飘过。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上层妇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伏伦斯基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会的压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爱情中也找不到寄托,在无路可走时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首先禁不住赞叹安娜的美: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宴,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3闪烁的光芒,动物的优美和灵活……无论谁都会被她迷住。但接着又会为她的而遗憾,如此美丽、聪明、真诚的妇女却因一场不应该的爱情而进退两难,对谢尔查真挚的.爱让她寝食难安,为了纯洁的爱情,她敢于出走,挣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压力让安娜无法与丈夫离婚,追求自由的爱情,最终卧轨自杀。

小说还侧面描写了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两人都正直纯洁,满足于拥有的幸福,更多地叙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获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脱。

我想,在那个动乱的时候,安娜的所作所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冲破宗教组成的无形的大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勇敢不由得让我敬佩。

读《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学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耗时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终于读完了。有的地方很能引起共鸣,有的地方就不是太懂。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一系列名字完全绕晕了,什么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达里娅·亚力山德罗夫娜、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宁娜、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卡列宁、阿列克谢·基里罗维奇·弗龙斯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尤其是安娜的丈夫和情人一个名字,我就更晕了。好在多背几遍名字再结合人物关系图,总算是理清了。

开局是斯捷潘的出轨和达里娅的原谅,再就是花花公子弗龙斯基甩掉基蒂后与安娜相恋,最不能理解的是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竟然抛下丈夫和儿子走了,虽然安娜在书中是美丽的贵妇,但我还是对她这种不忠的行为接受无能。

不过最后她卧轨自杀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是深陷放大的'痛苦无法解脱吧。列文对于农业和农民的思考是亮点,可惜他土地承包制带领农民致富的洪伟愿望被别人的不理解和质疑以及他晕陷在爱情里的愚蠢行为搁置了,感觉挺遗憾的。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连一半都没有读懂,但是这是一本巨著无可否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中的故事能引发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对家庭的思考,对婚姻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这本书写了安娜一步一步迷失在不期而至的幸福中。其实在与弗朗斯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娜面对爱情而做出的决定,就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作者预先埋好了伏笔:火车轧死了一个人,作者用这种方式让安娜随着这条线走完她史诗般的生命旅程。

作者创造了一个伟大又悲哀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结局,充斥着对腐朽的旧社会的控诉,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社会有力一击,让这个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形象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世界。

丈夫的无情、情人的自私、社会的冷漠,让安娜备受煎熬,痛苦不已。长时间的折磨,还有那些无形的压力将她逼上了绝境,思想开始混乱,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她一直以来坚持着的爱情及心中建立起来的世界瞬间轰然倒塌。大千世界,踽踽独行,心如灰,赴黄泉。

其实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代,都有不少人,他们有的被生活所逼,有的被压力所迫,最后和安娜一样,赴黄泉。

安娜的爱情价值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注定是不现实也不可能被接受的。

安娜和列文都是旧社会体制下,为冲破旧思想的牢笼,摆脱桎梏,打碎这个让人窒息的制度而勇于献身的青年。正如书中所说,“没有爱,生命是一片沙漠。拥有爱,生命将变成绿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的感情真挚强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会的诋毁和侮辱。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会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体统和常规。她不愿也不想过这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爱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不在留恋了。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 ……此处隐藏1425个字……场,让人又气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够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够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那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罗斯,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向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想法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能够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能够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2

音乐剧里的安娜热情大胆,吉蒂圣洁敏感,快节奏的乐曲在安娜卧轨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潮,让人有种全剧都是为了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乐剧的时候,书还只看到赛马时佛隆斯基受伤,安娜即将和卡列宁摊牌。预知了结局,就有种观赏一件艺术品是如何被打碎的过程,有点破碎美学的意思。

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已婚妇女在婚后出轨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杀了。

压倒她的,也许是丈夫的不离婚,也许是不被允的社交环境,也许是情人的若即若离,最后是她对爱情和自己的无法控制。情深不寿。当有人看到了你鲜艳的花朵,绿色的嫩芽,来到你身边,你欣喜若狂,叫他凑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东西给喜欢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却也要求对方以同等的态度对待你,不,甚至更多。爱是不能被轻易满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终,如菟丝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爱情中放弃了生命。

自杀的这一段心理描写丝丝入扣,自杀真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层一层压垮这个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弃挣扎。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4

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