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3-04-14 12:58:0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

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

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

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

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

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因为读书会要组织《非暴力沟通》专场活动的原因,这 ……此处隐藏3776个字……

我们很希望听到别人用“长颈鹿语言”和我们沟通交流,因为那样的确让人感觉很舒服,可是自己却不知不觉走进了“豺狗语言”的范畴!关于家庭会议,当然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合力朝一个目标方向努力,这样效果最好,进步最快!然而我想说的是我家那位使用的是“老鹰语言”,他只在你的上空盘旋,偶尔冲下来叼两口,就飞走了,因为他觉得这些都不是他的事,所以我也只能呵呵了!慢慢顺其自然吧,强求也未必有好的效果!

通过活动类型让我们充分感知并应用,再好的说教理论都要有实践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前半段主要是自我感受剖析: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学会转化愤怒,给愤怒划分等级,时刻提醒自己你该怎么做,后半段着重怎么化解冲突,就好比看病,只有知道病因,病源在哪里,才好对症治疗!首先暂停键和两幕剧进行冲突过滤,接下来按照长劲鹿式的思维方向进行和平地化解冲突!最后几页的表情图片很熟悉,这些感受卡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喜怒哀乐……哪些是自己最愿意看到的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大致相同的!

本书也接近尾声了,感觉看后面的故事分享要比前面的轻松多了,难道是有情节好带入吗?前几日和一个朋友聊天,因为两家的孩子岁数差不多,关于小孩子常出现的问题都有同感,最常出现的都是小孩调皮不服管教之类的,他家小孩的性格是你说了他,他就一声不吭的,而我家却是说了他,哗啦哗啦的要造反,为什么截然相反的态度,家长都不接受呢?都觉得这样不好!看来什么都是因人而异了!本想宽慰几句,奈何道行尚浅,只能倾听表示理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他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当你打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非暴力沟通的魅力。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通过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语言的暴力,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使用了粗暴的语言、讽刺的语言是暴力,而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扩大了对语言暴力认知范围,例如评论、说教、命令、指责等都是暴力语言的表现形式,这些没有被我们注意到形式,对人们的伤害远比肉体伤害更加疼痛。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而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通过自己和别人的一些实战经历,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积极倾听,帮助人们表达需求,疗愈内心深处的伤痛、让爱融入生活,找到内心那个曾经迷失的自我,重新获得对生活、对家人、对工作的热情和活力、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己和解。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1、跟人建立友善的关系

2、由衷的给予

3、让爱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原因,往往是我们不会表达。我们爱用道德评价别人,给别人贴标签,仔细想想其实引起我们生气、不满地都是他的行为、而非他本身,可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例如孩子(低幼儿)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你的贵重物品,作为家长就会生气了,你可能会说孩子你真讨厌(或者淘气)。可是孩子(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他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心里便会认为妈妈讨厌我,心里也很难受。但如果你对孩子这样说,你把东西弄碎了,妈妈很生气,妈妈担心你受伤,这样一说孩子就明白了是我的行为让妈妈生气,而不是我让妈妈生气,这样孩子和家长会越来越亲密。

我们很多人有时候也不会倾听,也不明白什么是倾听,有时当孩子跟家长讲话,孩子还没有说几句,家长就打断孩子的讲话,将自己的想法和一些人生经验会告诉孩子。一番说教后,有些孩子可能会接受父母的教诲,可是有些孩子则不会。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告诉自己,以后我什么也不想对家人说了,在他们眼里我感受和需求不重要,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要将他们开除。就这样,家长越来不了解自己孩子。倾听是家长摒弃的思维方式,渐渐地,孩子变得跟家人无话可聊,因为作为家长的你从未认真倾听,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问题,与他感同身受。只有肯定孩子的感受,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拉近彼此距离。这种倾听方式不仅应用于亲子关系、还可应用于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中,这样你们相处起来都很身心愉悦。

有时我们自己的不开心,源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们应该这样做,其实选择不得不、应该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有点无可奈何,有点消极在里面。书面作者写到,他自己非常讨厌写临床报告,有一天他就问自己我为什么写临床报告,他想了想可以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他从那刻起就再也没有写临床报告了,想到自己少了无数份临床报告,他内心无比快乐,他想到了其他方式获取收入,而不是通过写临床报告。通过这个,下次当你在面临不得不是的时候,你就换成我选择做——X,是因为我想——X,不在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为了逃避惩罚、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而是寻求内心真实的需求,已达到内心宁静。

通过这本书,我重新审视自己、孩子、夫妻关系以及其他人的关系。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在慢慢摸索我和我家女儿的相处模式。对我而言,她不仅是我的孩子,她还是她自己,是区别于我的一个独立个体。她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我首先保留自己的意见,然后站在她的角度去积极倾听她的情绪、需求。尤其是当她愤怒、伤心的时候,我要先让她把情绪发泄出来,让她自己安静下来,说不定安静来下来后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我只要陪伴她身边,倾听她的.想法,引导确认她的情绪,让她发泄出来。而不要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她有权利去感受不同的体验。生命本身就是全方位的体验,爱与逝去、生活与死亡,这些都是我们和孩子要面对的。然而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探索和体验,让孩子缺失创新能力和独特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要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不能因为我们害怕孩子受伤,就剥夺他们的体验,就是因为这些体验,才能让孩子不断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探索世界、学会如何去爱,让他们感受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亲子关系的相处,也让我对夫妻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我和丈夫的相处之中,我学会了沟通,准确地说是不加评论的沟通。如果我们对某件事存在分歧,我先要把事情表述清楚,明确地告诉对方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对方才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生气的原因,然后做出回应。当然,他也可以冷静地告诉我他的想法,让我更加明白对方的意思。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夫妻双方可以明白对方心底最真实的那个想法,这才叫沟通和互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吵架的次数。更好的是,俩人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就可以真切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这样孩子心理才会更加健康,一个心理健康孩子内心才可以足够强大。

对自己而言,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跟自己的过去和解,跟现实和解,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反方向看问题,学会关注自己,相信只有自己好了,整个家庭才会好,更加确定了母亲的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格局,决定了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选择——X,是因为——X。等我想好了,我会重新出发,可能会遇见困难,会失败,但是我并不畏惧,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所以不管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体验,通过自己的行为还影响孩子,让她成长为她想成为的人。(郑艳青)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