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读后感

2023-04-14 17:08:18
我们的读后感

我们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的读后感1

夏至日,在鸟语风清的早晨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掩卷之余,感伤涌上心头,却欲诉难言。晚上忍不住又翻了一遍,情恸处泪沾襟。

书从梦起。人到中老年,知相遇、相伴、相守之不易,亦深知分离是迟早的事情。但仍会隐隐感到害怕,故而常常会在梦中惊醒,深恐迷失所爱。然梦会醒,爱人却终将别离。由此牵出一段“万里长梦”。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事隔多年,先生每忆及此情此景,那悲凉无依的心境,宛若梦中而不愿自醒。那如真如幻的情感体验、切肤的痛感,历历在心,那么地真实,如此地残酷又令人无助到绝望。“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当世界只剩“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时候,三里河的家幻变成了驿站,成了客栈。生命的'意义,虽因身躯的幻灭而发生改变,但在精神的家园他们仨依旧生活在一起,温暖亲情永存。

书的第三部分,先生回忆一家三口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点点滴滴,从留学海外、喜得爱女、战乱动乱中的伉俪情深、舔犊情深,直到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先生用平实易懂的文字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和淡淡的哀愁,让人心悸。

尽管历尽坎坷,离乱、战乱、动乱,但和美的家庭成了一家人心灵的庇护所。无论周遭境遇如何变迁,他们能安守本心、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在这里,家的意义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言:“人间没有永远,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永远也不可能在我们身上兑现。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薄如蝉翼,稍纵即逝。我们无法乞求永远,我们只能抓住此刻,珍惜眼前还看得见的人。”

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是的,行重于言!但言行合一,不是更能让爱人明了吗?愿相依相守!

我们的读后感2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我们的读后感3

我们仨看完了,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要一个字一个的默念出来,还要理解下整段是什么意思。这本书是在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完的,配合着思家念儿的心境。

起初关注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杨绛先生,在电视看到杨绛先生的介绍,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一位老妇人叫作先生,原来对于很有才学的女人,也是可以叫做先生的。

这是一个家的琐碎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说不是故事,就是日常的.叙述。

正因为这样,格外的吸引我,从一个窥探他人生活的好奇心开始,到与自身的比照,再到对老,对离开,对分离的设想。

不要说那样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与我们有多么触不可及的距离,一样的过日子。爱是一样的,文人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遥远的。

对于家,对于孩子,对于丈夫,聚与散,在读书的时候,是有代入感的。

读书的间隙,会想一下,我们老了……我们仨散了…会是什么样,不敢想象,多想一下,心都会颤抖。

简单的诉说比修饰过的词藻,更容易走进人的心里。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打动的人,他们仨散了的时候,送走六十岁女儿走了的那场梦,三十岁的我,不敢想象,当我的孩子是个老人的时候…不敢想…地铁上的我,泪流不止…

我是个极其惜命的人,恨不得自己是个千年老妖,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仿佛轻松了点,如果是我独自思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的住,应该没有撑下去的力量了吧。想到这,回到现实,当发抖的心平静下来,无比的珍惜现在。

钱先生和杨女士和阿园,典型的书香之家,没有人逼着孩子读书学习,只是父母的习惯,影响了阿园,成为一名做学问的人。所以读书学习,在他们家,就想我们一日三餐一样。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要先成为这样的人。努力成为肯为孩子改变的父母。

《我们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