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2023-04-14 19:38:05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虽满怀敬仰之心,却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滚动的雪球不断变大,而人类只能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然而有这样一本书,它并没有用崇论宏议来解释哲学的深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哲学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就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这两对人物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

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感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魅力,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欣赏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虽曲折蜿蜒,但源远流长,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见底。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时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和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揭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当然就更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儿”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这本书的最大意义 ……此处隐藏16286个字……本的物质组成的吗?上自然科学课的时候,老师说了组成生物的是细胞,不同的细胞又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化学课老师说了原子之类的,事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吗?是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才构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吗?

水能变成酒吗?正常人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水就是水,酒就是酒。不过,你是否想过,把米、酒糟、和水混在一起、蒸馏、发酵,最后得出的是酒吧。不过,这里经过了一些变化。而雪梨里含有很多水,不过雪梨就是雪梨,不是水。

接下来的问题,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呢?我想当然不是把泥土和上水,捏出一只青蛙这么简单。如果泥土里的物质可以变成青蛙的话,是否可以把蛙卵种在泥土里,每天浇水,等着长出很多青蛙呢?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有蛙卵呀。如果可以,我倒希望能种只小白兔或小哈巴狗,我不喜欢青蛙。

看看哲学家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吧。

每一位哲学家关注的领域是不同的,没有一位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先要知道每一位哲学家的“课题”,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他的思想脉络。我想这种学习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即首先了解中心思想。

我们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开始说起,他们也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废话少说,解释的文字书上写有,在这里,我只列举哲学家的主要观点。

泰利斯:所知的第一位哲学家,来自米雷特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读后感《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安纳克西曼德:来自米雷斯特。认为世界并不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安那西梅尼斯:来自米雷斯特。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帕梅尼德斯:来自伊利亚。认为万物一直都存在的。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

赫拉克里特斯:来自小亚细亚。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世间事物是相对的。

恩培窦可里斯:来自西西里。打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即土、气、火、水。

按捺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这一课讲了很多,都是关于世界组成的,哲学家思考着世界组成的问题。课上,并没有用枯燥的语言阐述每位哲学家的观点,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不过,我对于青蛙还是不感兴趣。

下一课是关于徳谟克里斯特(来自爱情海北部海岸的阿布徳拉的小镇)的原子理论的,他是课上谈到的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家,所以我放到一起写了。

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玩积木,可以搭房子,摆各种样子之类的,不过,后来表弟表妹到我家搜刮了一通,我的积木也所剩无几了,现在基本上不见踪影。为什么说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呢?或许是因为它们可以组成各种形状吧。

我们看看积木和哲学有什么联系吧。

徳谟克里斯特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应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微笑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把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积木在某种情况下和原子相似,首先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尺寸,它们是硬而且不可渗透的。它们可以组成任何你想要得到的形状。

由于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原子理论讲了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概述了。不过,关于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介绍到此为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苏格拉底

今年儿童节,父亲送给我一本《苏菲的世界》,这是本哲学启蒙读物。大多数人会认为哲学是一门虚无又不实用的学科,过于玄虚而难以理解。哲学家们总是问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似乎极难解释,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一切问题。

书里讲述了哲学老师艾伯特在苏菲15岁的生日时送了几封关于哲学的信,把哲学概念塞进了苏菲的脑子里,又给她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从自然派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到巴洛克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洛克等,一直到最后的浪漫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和达尔文等,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哲学知识,苏菲懂得了“上帝之外有上帝,世界之外有世界”的道理。并在自己15岁的生日时因“上帝”的出错,从而了解到了苏菲世界的“上帝”——一位海军少校艾勃特,也就是席德的父亲。当苏菲发现她只是一个牵线木偶时,毅然与艾伯特老师走出了书中的世界,去探索真理。

我这样简述完故事梗概,可能会让没读过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如果先撇开所有的哲学内容单纯从小说人物来分析,作家贾德应该说是本书的上帝。那就让我用上帝之眼来剖析一下书中人物。苏菲与艾伯特这一对是虚幻世界中的人物,而席德与艾勃特另一对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两者之间似乎就是在玩影子游戏。苏菲与艾伯特其实分别是真实人物席德与艾勃特的镜像投影,就像有一对父女站在镜子面前分别观察他们自己影子在如何生活、学习和表演。

原本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相互沟通,但艾勃特故意让苏菲知道了席德的存在,促使苏菲明白了真与假、生与死的哲学主旨。让她明白了这个生就是死的道理——真实的东西曾经生过,但早晚会死亡;虚构的东西永远不会死亡,却从未生过。苏菲认为自己宁愿死也要曾经生存过,也想要去考查“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真相。

这个冲突情节的设计也包含着书中所提及的哲学理念——萨特的存在主义,当然这指“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环境所做的分析。萨特提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即“存在先于本质”。人并没有那种天生固定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这样人的存在才有意义。

再回到苏菲的世界,我从艾勃特与艾伯特这一字之差就可以看作同一人物,他们就是为完成哲学课程的讲授任务,这任务当然是上帝贾德派给的。因而,苏菲与贾德的关系就如同哈利·波特与J。K。罗琳一样,一旦贾德和J。K。罗琳停止了创作,那些虚构的人物就再也不会有发展了。

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虚虚实实的事情,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个“虚伪世界”。类如影片《楚门的世界》或是虚实互动层次更多的《盗梦空间》,生活有时只是给我们虚幻的假象。如同我在学习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惑及困境,也许只是考验我的信心、耐心和勇气是否足够的假象。有时候,我已经接近了真相或真理,却因缺乏自信或因为对前方未知道路的恐惧,却又放弃自己的追寻。通往真理的路往往并不一帆风顺,只有勇敢之心和坚持之心,才能知道真相并获取真理。

从存在主义中看到,哪怕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但也要坚持做自己、坚持学习实践和坚持体验领悟。人生要从虚构人物的故事中看到真实人生的意义,从虚幻主义中超脱出更有力度的人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