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1假期里,看了《傅雷家书》一书,起初的时候只是草草的翻阅,但是到后来又忍不住回头重新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看完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和父亲这些年来的沟通和交流,也建议我爸爸好好的看一看。
这本书其实就是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从书信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深深的父爱。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要求儿子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学习,克服困难;他在儿子事业和感情受挫时,鼓励和安慰他,以一位慈父的爱去教育儿子;在平时,他和孩子是一种益友关系,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从这里面,我学到了教育孩子,首先,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耐心教导。我们可以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错误,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涌跃参加各种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青春叛逆阶段,父母也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也不支持我们的行为方式,却又不能顺利的说服我们。这个时候,很多家庭往往就是使用暴力,俗话说“不打不成气候”,可这样下去就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和怨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书中提到,有一次傅雷和傅聪争吵过后,傅雷作为父亲却主动的道歉,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能读懂那父母亲背后深沉的爱。这样的教育效果与粗鲁的打骂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吧。
此外,看了此书后,我想今后我一定会和爸妈多多沟通交流,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了解爸妈的想法。其实全天下得父母,哪个不是和傅雷夫妇一样,都想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为孩子的幸福奔波,为了孩子费尽心血,亲情都是伟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2“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再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这是傅雷在这本书后面所记道的一句话。字里行间透着对傅聪的严格要求和身体力行,为傅聪做好榜样。
父亲如山,母亲如水。虽然纸短情长,但却奔赴千里,终于见字如见面。在家书中可以看得到傅雷夫妇直抒胸臆,爱子深情;在信件上傅家人探讨音乐,文学创作的深度与高度。
这是一本富有生活韵味的指点儿子走向大道的指点之书。信件内容事无巨细,钢琴戏曲诗词歌赋宗教文学论述,为人处世柴米油盐的父母心。既有絮絮叨叨的父子情,又有侃侃而谈的学问交流。
谈艺术,谈音乐,谈文学,极有见地。在动荡年代里,对艺术对理想狂热执着,出世的洒脱旷达,父亲的信多半探讨艺术家的思想,怎样先为人再为钢琴家,信念坚定,往往可把眼前艰苦看淡,如何看待苦闷,得到智慧的醒悟。母亲在心中就挂念衣食住行,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动与思念。这些信件有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书信连几年,家书抵万金。两辈人的交谈,有疑问,有交代,有思念还有许许多多的只存在于家之间的东西。
读这本书时感到时间有些漫长,几乎每一页都会由傅雷或傅聪去鉴赏、比较许多钢琴家的弹奏特征以及曲子的性格特点。读到有些地方还会感到一点点枯燥。
而相反,我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傅雷自己的反思,教育上,思想上。首先会考虑自己又没有做对。也有他自己的游记写成信寄给傅聪。
“我最怕在某些方面给你不良的影响。你要是不能让爸爸的缺点在你身上发展,便是你对爸爸最好的报答,也是对你的下一代尽了很大的责任”这已经到了傅聪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的时候了。尽最大责任去教导,尽最大努力去引导。也会去知道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分析原因。
在信中,傅雷与儿子傅聪会讲起他们共同热爱的音乐,而我和我父亲就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因此聊起来经常就常常不欢而各忙各的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有所改进,让我与我父亲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可以借鉴一下傅雷和傅聪相处的方法,让我和我父亲之间变得不那么没有话题可聊,也不会变得我一个人在说了。
慈父笔下信,游子心中暖;父子之间来往的信件,虽然对我来说有些地方没有彻底理解,但信里寄托的情怀是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的到的。
有人这么认为:“就像颐和园中的大戏台,舞台上表演着粉墨人生,场下观众连声叫好,然而戏剧终有散场的时候,戏子们卸去浓妆,观众们收拾情感,然后彼此都去过真实的生活。”
也许这本书教给我最多的,大概是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3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毛主席的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 ……此处隐藏8680个字……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我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仅有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提议,便是期望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我,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4在这个充满网络与电器的时代,人们早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有事打个电话,上软件聊天,或是发一封电子邮件。无论是远隔重洋还是比邻而居,一会儿的功夫便可以传达。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捧着那厚厚的一本,手中是纸质书特有的舒适感,纸上那一个个文字散发着油墨的香气,引人沉醉其中。透过那些文字,仿佛能看到傅雷先生点一盏昏暗的烛火,伏在桌上,手中笔不停,脸上慈祥认真的神情无不透出对将拿到书信之人的关心与和鼓励。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先生的一百五十八封家书组成。当读到第一段话时,我就早已感动万分: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看啊,多么的思子心切,多麽的关怀备至!
同时,傅雷先生也极其严格。他在信中教导儿子,让他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如此爱国爱子,又怎能不让人感动?
在《傅雷家书》中,我感到更多的还是傅雷先生深沉的父爱。他和儿子谈心,畅谈天下事。而反顾自己,好像从来没静下心来和父母
聊过天。父母总在为我默默付出,而我总是毫不犹豫的接受,甚至是挑剔,索取。想至此,我不禁满心愧疚,如此疏忽,心里的歉意止不住的涌来。低下头,泪水早已打湿衣襟,回想父母为我做过的点滴
,嘴角扯起一个弧度。
印象中,母亲总是很疼爱我,依着我,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一点不含糊。冬天的晚上,隐约还能看见床脚单薄的背影——在确认被子没有掉下后,默默回房。而我,却总是为了一些琐事和她争吵。一次,因为题目的难度,我卡在上面好久下不来,妈妈见了,随手便给我讲解,我正烦闷,一点也没听进,他便讲了数次,无果,便也气恼极了,说了我几句,我也正在气头上,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一来二去,谁都不高兴。谁知第二天,妈妈还像往常一样为我准备早餐,瞬间,我便没气了,只剩下默默的愧疚与感动。
回想《傅雷家书》中那反复的叮咛,温馨的话语,心里便暖了起来。各种美好的记忆碎片充斥着我,感动着我。
似父母那温柔的话语,轻抚我的头。
傅雷家书读后感15《傅雷家书》中讲的都是各种平常小事,但这些琐事却常常以小见大,体现出相同的深刻道理。
书信中傅雷谈起有人翻译了一篇罗曼罗兰的童年回忆请他校阅,傅雷评价道:“他原来文字修养很好,但译的经验太少,根本体会不到原作的风格、节奏。”
这不禁让我想到:什么是原作的风格和节奏?从我看过的文学作品来看,明显可以体验到不同的风格:有的明白如话,有的一股方言的气味扑面而来,有的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让人细细咀嚼。这些不同的风格,可能与作者的写作背景、语言特点和写作水平有关。再说“节奏”,也就是傅雷说的“长句、短句”。一般情况下,长句、短句、整句和散句都要搭配得当,可是有时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中运用连续的长句,反而可以起到突出人物说话啰嗦、使人听了厌倦的作用。因此,一个好的翻译作品,不光要翻译准确,还应该能忠实地再现这些风格和节奏。
书中傅聪回信中聊起了弹琴:“弹贝多芬必须有火热的情感,同时又要有冰冷的理智压住,第一章尤其难,节奏变化极多,但不能显得散漫,热情、轻灵、妩媚,一点不能缺少深刻与沉着。”
这里我感觉傅聪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傅雷的影响,并将翻译中的道理不知不觉地应用到了弹琴中。
确实,音乐也是有感情、有风格的:有的如冰中燃火,有的在放荡中控制着另般风情。音乐同样有极强的节奏:或许是按照曲谱上的机械的节拍,或许是演奏者表现出的轻巧、急促,或许是听众的心随之上下起伏的变化。一个优秀的演奏者,要能把原作者的想法都诠释出来。
傅聪所聊的的弹琴感悟与傅雷所说的翻译,虽然在家书中不同的部分,其中的道理却一脉相承:弹琴与翻译都需要将作品原本的情感表达出来,否则不就相当于把原汁原味的“水果”改造成了一杯“果汁”了吗?或许果汁也有人喜欢,但它代替不了水果。
我不禁又想到最近在看的《红楼梦》。这本经典名著被拍摄了很多版本,但人们最喜欢的仍旧是87版的电视剧,为什么呢?原来在拍摄之前整个剧组集中学习了几个月,研究原著、听红学家讲课、学习琴棋书画古代生活习俗,和书中的人物“谈恋爱”。通过这样的苦功,87版红楼梦最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与思想,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如果水果本身已经够好吃了,我们可以把它做成果粒色拉,但别做成加了香精的果汁。读《傅雷家书》,书里书外点点滴滴我都感触到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