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雷雨》读后感1一个故事,酝酿于眼前蝉鸣、蛙噪、雷响的夏日里的郁热的周公馆,一出悲剧发轫于三十年前无锡冬天里那条冰冷的河。他们与周公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雷雨滂沱、电闪雷鸣之下痛苦地寻找着;他们在闪电交加中绝望着与挣扎着;他们在霹雷声中爆发着、疯狂着、死亡着。爱恨与情仇连绵三十年,情感与理智碰撞三十年。
爱情之纯真与亲情之可贵,在人生旅途中弥足珍贵,让人性之美熠熠生辉。《雷雨》却将之无情地摧残与毁灭。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两个家,八个人,汇聚于周公馆,一切看似切合,一切实为必然。他们的命运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地勒住。
对鲁侍萍,周朴园先是动过情,有过爱,赶出家门,而后又怀念不已。相爱源于真情,驱逐迫于门第,怀念基于现实婚姻的不如意。再次相遇之时,却惊恐万分,威逼利诱。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就这样不可思议地交织在一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特立独行的繁漪坚持做自己,被囚禁的心灵在茫茫寻找中迸发,所爱之人即将远去之时,枯竭的心灵迸发出血艳火花,一次困兽之斗,由她亲自导演,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最终撕开了血盆大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于是,周萍开枪自杀,周冲触电而亡,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不应该描述罪大恶极的人走向毁灭。”周朴园依然活着,却生不如死,孤苦伶仃地品尝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咀嚼着自己肮脏人生结出的恶果。
人性牵制于阶级的利益,难以冲破情感的左右,导致必然的.毁灭。周朴园如此,鲁侍萍、繁漪、四凤、周冲、周萍、鲁大海也如此,或者是为了摆脱清冷寂寞的生活,或者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爱情,或者是为了争取阶级兄弟的权益,他们都想主宰自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抗争,情感与门第观念发生冲突,情感与利益相互较量,情感与伦理道德彼此对峙,最终却逃避着退让着妥协着,被命运反复撕裂着。“相见时难”?反抗也好,软弱也罢,爱情异化着,亲情裂变着。强大的现实就这样不由分说、无所顾忌地将他们卷入不可逆转的万丈深渊。“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在“雷雨”过后烟消云散般荡然无存,历史悄无声息地翻过一页又一页……
《雷雨》读后感2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户外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期望理解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完美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齐,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齐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必须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爱繁漪。她是个理解过新式教育的女生,她理解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因此她就在理解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个性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联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适宜但是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正因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正因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雷雨》读后感3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 ……此处隐藏7347个字……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雷雨》读后感13《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雷雨》读后感14“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这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和她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光明。从莎莉文老师可敬的脸庞到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从美丽神秘的森林到深邃的首都艺术博物馆;从富有宁静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海伦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新兴事物的渴求。
于是,她用她的心灵感受着这世界上的一切,感受着温暖与感动。这就是她,一个平凡人却拥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敬仰与爱戴,她不但给聋哑盲人以鼓舞,而且给正常人以力量。也许我们现在正拥有正常的呼吸与心跳,拥有健康的体魄,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们现在拥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拥有爸爸温暖倍至的关怀,陶醉于甜蜜的亲情中;也许我们正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包围着我们的是和平与温馨。但是,无知的我们常常以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身体残疾,健康对他们来说只是奢侈;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或者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渴求;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渴望体会母爱的细腻、父爱的深沉,不再孤独无依;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经受着水短缺的威胁,多少人被迫面临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无奈。或许,只有真正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真正经受了分离才会懂得生命的脆弱。想想那突如其来的地震,从汶川到玉树,我们的家园在顷刻间变成废墟,我们的`亲人在瞬间音信全无。有谁能弥补那些逝去的幸福,有谁能体会那些哭声的撕心裂肺,有谁能治愈那些心灵的创伤。
那么,生活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有什么理由去荒废光阴。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生命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用你的眼睛去享受每一缕阳光,用你的手去触摸每一股清泉,用你的耳朵去聆听每一段乐章,用你的心去感恩大自然。用你的一声问候去感恩父母,用你的微笑去感恩生活,用你的行动去感恩社会,让我们在平凡之中多一份感恩之心。
《雷雨》读后感15最初接触《雷雨》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我的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如果断定此人是好人,那么就算是他做过一点坏事,我仍会宽容的对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坏人,他做什么,我也会感觉他是有阴谋的,周朴园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坏人形象。
《雷雨》中周朴园是一位封建家长,又是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他视工人的生命如儿戏,为了钱不择手段;抛弃了为他生子的鲁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试图操纵周围的人和事,当时读他,只用一个词形容“阴狠自私”。对他的态度讨厌至极,甚至觉得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现在重温《雷雨》,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也让我重新审视对周朴园的看法。
序幕中老人对楼上的太太和楼下鲁奶奶的关心慰问,第四幕中周朴园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和眷恋,虽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惊慌,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但是站在一个带有封建性质资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惯了社会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后,再次意外的见到昔日的情人,周朴园的脑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对手派来威胁自己的”,这样看来,任谁,都会脸色大变,问清来人到底有什么目的。
在我看来,现在的周萍和四凤就像昔日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最初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时,他们两个人对爱情轰轰烈烈,谁有会知道,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许她一辈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长制和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地吞噬了这美好的爱情,门第的差距逼得他们分离了。如果周萍和四凤没有死亡,那么我想他们活着的结局又会是下一对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谁又能保证胆小怯懦的周萍不会在社会这个大铁炉里被炼得和他的父亲一样自私残忍呢,或许死亡反而对他们是一种解脱。
重温《雷雨》之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该责怪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当时那个社会,它是一个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朴园也是一个被人同情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