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后感

2023-05-04 06:08:40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巨婴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巨婴国》读后感1

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同样的,每个家族的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武志红

很有幸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看他的书感觉武志红老师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拥有透过表面切到事物本质的特质,他的这种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巨婴国》一书是武志红老师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书更是耗达5年之久,这是一部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上的各项指标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却仍旧是婴儿水平。巨婴国顾名思义就是是由巨婴组成的国度。而目前的大多数国人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婴儿水平,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巨婴国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是当我们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一岁前的婴儿期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设定。在本书里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病有望闻问切,而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社会充满了病态。而武志红老师把国人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巨婴。但巨婴国》一书在我看来相当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开除了药方开出。国人的成长看目前现状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有很多。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惑的。书里向我们描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国人的巨婴心理。

书里有这么一个章节就是: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毕竟田朴珺和王石的恋情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武志红老师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且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克多,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这些大佬的心理水平也在婴儿期。男人最后变成孩子,女人变成母老虎,凶悍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凶悍的捍卫着对方的权益。巨婴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婴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示巨婴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种不通的需求,书里的案例很经典,经典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武志红老师对当下人们心理的判断。另外中国式好人的泛滥,这是种现象更是一种大多数人的状态,很多“好人”他不快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恶果是什么?还有人所具有的攻击性,国人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性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记得以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不快乐,但我要让周围的人快乐。我感觉不不是在为自己活,我是在为家人活,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呢?说实话这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过,这本书里有答案!武志红老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读这本书收益很大,这是本能让你内在长大的书。躲在成人躯壳里的婴儿,快速的成长吧,只有更好的长大社会和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巨婴国》!毕竟我也是巨婴国里的一员,我想快点长大!感谢这本书,真的喜欢!

【内容简介】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2

《巨婴国》是我读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三本书,一直感觉他的书从心理和哲学来说浅显易懂,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探究自己,学会补偿缺失和控制泛滥的情感。

书中的总体框架是讲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这里的“婴儿”具体指的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下的婴儿正处于“共生”心理,即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共生”的具体特征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的现状。

-01-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到处找妈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缺乏母爱,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处于到处找妈的状态,用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譬如在爱情中,体现为两个人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的角色,以此寻求和建立婴儿时期的妈妈和孩子共生的状态。

经典的爱情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1=1,则我们是一个人(就好比婴儿觉得和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阶段:1+1=0,则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由于分离和个性化,产生憎恨彼此的心理,这是重要的磨合阶段)

第三阶段:1+1=2,则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还是在一起(独立的灵魂,做各自真实的自己)

由此我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想起曾经在网络中看到的一句话:“聚时一团火,散时两颗星”,大概是爱情中最美好的状态。

-02- 中国式人际关系:当婴儿照顾,当神来崇拜

多数国人心里都有个皇帝梦: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这样的人在达官贵人中比比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都是早期婴儿全能自恋的展现,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为我所用。而“全能自恋”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就演变成“绝对禁止”,相互呼应。

“全能自恋”的一个案例就是“卓越强迫症”,这在如 ……此处隐藏3621个字……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了: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正因为我们国家是巨婴国,我们的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才需要儒家思想来控制这种力量,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思想。

国家在倡导创新,但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的过度限制,我们没有自由,自由可以让活力自然流动,我们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活力,没有随意伸展的拳脚,自然就没有了创新力。

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李泌为了长安城的安全,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掉一些人,甚至是牺牲自己。在国外对一个小朋友采访问到,如果要伤害一个人来换来整个城市的安全,你会做么?小朋友回答不会。在今天又看到一个新闻,两个孩子落水了,爸爸选择了先救自己的孩子,而后救起了第二个孩子,但因时间过长,第二个孩子不幸遇难,因此这个父亲背上了自私的名号。

我们的社会结构中,集体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个性自我会被讨厌会被打击。

我曾经跟好多人都说过人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读了本书之后,我重新审视这句话,嘲弄着自己逃不脱世俗的禁锢。我跟妈妈说过,如果我活的自私一些,我的生活还会过的更精彩一些。但那终究是“如果”两个字。借用文中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真心希望,我们能活出这一点——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巨婴国》读后感5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巨婴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