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字经读后感1老师经常说我们应该多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于是我让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三字经》。虽然当我读了之后,不是很明白里面的道理,但是通过爸爸耐心的讲解,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书里面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地方。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孟子不好好学习,母亲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花了很多心思。不仅监督我的学习,给我买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还请了家教给我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爸爸妈妈说我几句,我还会很不高兴。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总之,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让我今后长大了能好好做人和做事。
三字经读后感2在诵读课上,教师给我们读了《三字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太趣味了,每句话都仅有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请妈妈陪着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懂得了其中的含义。原先《三字经》里面包含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经典故事,它经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学习的方法等等。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黄香九岁就明白孝顺父母,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母睡;而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尊敬兄长,把大梨让给哥哥,自我吃最小的梨。读到那里,我就想起自我一向以来都在家里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妈妈把什么最好的都给我,我却觉得理所当然,还一不顺心就哇哇大哭威胁他们。想到这,我的脸又红又烫,心里真惭愧啊!
有一次,我自我定了计划,每一天自觉地练两页字,刚开始几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慢慢地就没有耐心了,写出来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着:“两页太多了吧,要不还是改练一页好了!”这时,我读到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经过写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细琢,是不能成为一块美玉的,教育我们人也是这样,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我也应当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啊!
《三字经》教了我们善、恶、学、孝、礼、仪,我每一天都要背诵它,还能够不时地提醒自我呢!
让我们人人都读懂《三字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传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经读后感3记得读幼儿园暑托班的时候,那里的老师教会了我背三字经,小时候只要我一背,总是能得到亲戚朋友的表扬,那时只是觉得三个字三个字的背着好玩好听,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的书,书上对与每一段三字经都有释文和相应的故事,我读了一下子明白了,《三字经》是集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一本书。
我觉得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上,书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我从小就应该好好读书,学习礼仪道德和做人的道理,记得一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话,读了《三字经》,我知道人“一生之计在于少年”。书中“香九龄,能温席。教于亲,所当执。”,所描述的黄香为父暖床的故事,很令我感动,以前觉得爸爸妈妈还年轻,我们还小,只有他们照顾我们的道理,现在看来,孝敬父母也可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书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人弟弟尊重兄长,兄弟互相谦让。我觉得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就应该这样。书中还有讲述《四书五经》及古时候君王的许多故事,都很有趣,衍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有的历史我不清楚,还不能理解的很深透,我相信随着我看的书变多,认识的增加,我对《三字经》这本书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字经》值得我去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三字经读后感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背诵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假,学校的大队部布置了品读经典传承国粹阅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所以这个假期我把《三字经》拿出来重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
通过看三字经的解读,我知道了三字经它是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又有什么用呢?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工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没有办法让原来的优良天赋得以充分的发挥。我就得这句话说的太对了。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能怕辛苦。还有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读书读的很晚,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刻苦学习,只有认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获。我平时在学习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做作业也不是很及时完成。看了《三字经》以后,我要改正这些缺点,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
三字经读后感5《三字经》仅仅只用几千字,就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很值得我们骄傲。
《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内容,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关于为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见闻;父子亲,夫妇顺……”有关于教子的句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关于历史的句子“无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读了《三字经》,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最 ……此处隐藏3044个字……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
从《三字经》中,我知道了三才、三光和三纲,知道了四时、四书和四方,知道了五行、五常,知道了六谷、六畜,知道了七情、八音。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明白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懂得了一个人天生资质虽然是基础,但后天学习和努力不可忽视,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从九岁温席的黄香身上我学会了感恩;从四岁让梨的`孔融身上我懂得了谦让;看到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我知道学习应该自觉勤奋,努力刻苦;读到“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我明白了做人更应该通过学习,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几年来《三字经》的学习和诵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些知识和道理将会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终身受用。
三字经读后感12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字经》里的“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它告诉我“成事贵在坚持!”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资料讲的是: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一个人光有才华还不够,还要有对自己梦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才能取得胜利。正如梁灏一样,多次科举都未果。但是,他在没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并没有从此一跌不振,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而是,重整旗鼓,再度参加科举,直到考中状元。正是他那份梦想的力量和那份坚定执著的`精神,最终才有考中科举,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的场面。
梁灏的对梦想执著追求的精神使我想起了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寻找适合做灯泡的材料时,一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没找到适宜的材料。应对失败、挫折、他人的冷嘲热讽他仍不放弃,之后,找到了适宜的材料即钨丝做灯丝,成功发明了灯泡。让灯泡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爱迪生和梁灏一样,对梦想总是那样坚持追求。让我再度相信“成事贵在坚持!”
《三字经》里的“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一片段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启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务必会成功的。
三字经读后感13大概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让我背三诵《三字经》只是那会,尽觉得《三字》经朗朗上口,像唱歌儿似的,并没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三字经》,并带着几分不解与好奇。拿起《三字经》好好的细读起来,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亲温暧冰冷的.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岁,总是无条件向父母索取却未曾说声“谢谢!”并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张口就要。与弟弟相处,也经常因为一点零食或一个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经》短短的十几个字,竟把孝敬与谦让讲的淋漓尽致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话说晋朝车胤买不起油灯,把萤火虫装纱袋照明读书,孙康家贫就借大雪的反光来读书。在如此的环境中,都没有停止过学习。而现今,包括我身边的同学,个个条件都好了,可却没人能勤奋学习,只要有时间全是要么面对电视机,或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错过了良好的学习时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扬名声,显父母。”
获得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这句话就是我不太赞同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获得好的名声,全是为了自已,而不是为了别人,人不是为了争光而学习,学习是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生活变得更好!不过对于以前那个封建制度下的学者,扬名声,的确可显家底。我们只需汲取其精华。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句句都是经典,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1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谁都会背上那么三两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却要用一生去体验。人出生时,原本纯洁善良,只是后天的修养不同,才出现了百态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才悟出了“心之变,德之变,德之变,行不同,行不同,果相异”的道理。
纵使世态炎凉,但要心存感动;纵使淡漠无助,但要有信仰支撑。因为这个世上不仅仅只有坚冰和烈火,也不仅仅只有冷漠和笑颜,更重要的是它有无数颗热情跳动的心。大地因为有了万物才生机昂然,大海因为有了波涛才汹湧澎湃。如果每个人都怀揣感恩之心,这世间就多了温暖少了冷漠,如果每颗心都有信仰,希望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幼不学,老何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要从小培养,记得我们小学时,虽没读过《三字经》,但是老师和父母用点点滴滴的平凡举动让我们明白了要关爱他人。我生活在航空城,在朴实的环境中逐渐懂得了“孝于亲,所当执”。那时,只要突然下雨,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带上雨伞,结伴去工厂的大门口等待父母们下班,马路两旁,黄黄的`油布伞像一颗颗磨菇绽放在雨地里,给父母们带来感动。如今,独生子女很少会想到关心父母,把长辈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这是不是人性教育的一种缺失呢?!《三字经》说得好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小鸟因为有了天空才会展翅飞翔,小草因为有了雨露才会欣欣向荣。人的学习不光是数理化,最根本的是学做人的道理。伴着爱成长固然重要,但懂得爱、付出爱是人性的光辉所在,正所谓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学会爱,长大了才会爱祖国、爱工作、爱事业、爱社会,才会用一颗真切的心、一份饱满的爱去装扮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15说起《三字经》,那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接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了《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
这就是三字经,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引领我们走向真确方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