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假期闲来无事,想起学校曾发了几本书让教师阅读,便找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我又当老师的想法时便找来读,一开始是听喜马拉雅上的,空闲时间陆陆续续的听,时间比较久,故而也未记住许多。另外就是没有听过后立马反思或者记录下来与之后自己走上讲台进行对比。上周又把它找出来翻阅,并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基础,进行反思。以下是我粗略翻阅过后的领悟与感想。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在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也不会在“中途”就把学生远远地落下,更加不会去抱怨哪个学生笨和差。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 教师能够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们,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一开篇就讲解了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感,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我们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我们不能立马给孩子下评语,就说这个孩子不行,智商不行,或者怎么怎么样。每个孩子都需要照顾到,而不是我上学的时候,每个教师首先关注的是他这一科目成绩优秀的学生,再次是课上捣乱的学生。我的综合成绩还可以,英语比较差,刚开始老师还会关注我,在发现我“无可救药”之后便很少关注我了,之后的我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一直都没有。我知道那种不被关注点的心里,所以在我带班的学生,一定要给到每个人一定的关注。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略骨感。反思我这两年的教学生涯,我更多的也是关注成绩优异的以及课上调皮的学生,对中等学生的关注还不够。这也是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时意识到的不足,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这本书立足于国外的教学,和国内还是很大的不同,时代上也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精华部分,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我相信自己以后还是会查看这本书的。
来看一些作者给到的一些建议吧:
一、教育理念
(一)、全面认识学生,每个人都有多个方面,善于发现人的优点
(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四)、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三)、以学生的思考,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中心
(五)、学习绝非一蹴而就,每天成长就是成功
二、新课教学
(1)、尽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应用已学知识获得知识
a,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b,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2)、只要学生有了疑问,在逐步进行讲解,对漏点知识清仓,学生虽然没有回答,但思路却一直跟着在走
3、留出足够“自由时间”让学生充分课堂思考练习
4、以书写提纲的方式进行总结复习
三、课后
1、坚持批改作业
收集学生趋向性错误,思考错误原因
四. 综合素质
(一)、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二)、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
(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准备科普书籍及短文
(五)、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六)、加强听课评课
细化的一些:
1.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
2.发挥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其沉浸于脑力劳动中,享受脑力劳动的成功带来的乐趣。
3.要去点燃儿童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人。
4.每天必须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需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5.每节课都该抱着“我终身的准备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态度。(这个记得很清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快走到大门的`时候听到的,当时记忆很深刻)
6.注重打好学生思维中的牢固地基。
7.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游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8.对待“后进生”,要利用书记和由书记激发的活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变更敏锐。
9.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10.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作出肤浅的理解,杀死最开始的基本错误。
11.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滋养思想大河的蓬勃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造成的后果是使掌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
12.学生知识模糊时不应给予评分。
13.不让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14.保持自己高度的言语素养,对学生用词也要高度敏感。
15.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之于儿童入阳光、空气、水分之于植物。
16.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17.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的学生们的意识。
18.赋予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
19.运用直观性原则培养学生注意力。
20.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一个教育者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21.坚持写教师日记,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自己的思考。
22.爱护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建立师生友谊,这需要巨大丰富的精神财富为资源。
23.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儿童与自己的亲人和经常接近的人们之间的精神联系。
24.关心儿童健康。
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随着时间、实践的积累,再次翻阅这本书可能感悟会更多。也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反思自己,每天阅读,提升自身。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2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去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与亚米契斯著作的《爱与教育》这两本书。突然觉得,自己对教育,对教师,对整个教学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未来踏上三尺讲台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帮助。一直以来,我眼中的教师,不过是三尺讲台,一只粉笔,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直至今日,读完这两本书,才发现,教育不是教,而是用心在育。教师不是在三 ……此处隐藏30780个字……学生》中,”苏老师“又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尤其是那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他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了劳动对智能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他离开”事实“就难以思考。劳动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苏老师“的理想相差甚远!限于条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书斋式的,哪里谈得上多少劳动教育?感到可悲、无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联系“进行补救:告诉家长劳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孩子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劳动。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达到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这可是值得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的事情!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5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你娓娓道来。作者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那老师的时间应该从哪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每个班几乎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对于这些孩子,许多老师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借助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第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然而仅是这点粗浅的认识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