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后感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读后感 篇1刚看了作家方方老师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想着小说中小人物短暂一生的悲惨命运,泪水几经擦拭,也未能拭尽。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贫寒山区的孩子涂自强努力学习终于考上大学,但因为要筹集自己的上学费用,一路走着打工上学。他遇到好多的好心人帮忙,让他打零工挣到了学费,这时的涂自强每天阳光快乐,在感知着人间处处温情在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用大半的篇幅描写涂自强怎样一直在贫困的边缘挣扎,为了给自己挣学费,他什么活都可以干,什么苦都可以吃,为了省下路费,甚至上大学三年多都未回过一次家……幸好在上大学期间,这些困难因为有那些好心人的帮忙,虽然生活依然贫苦,他还是轻松的应付过来了。那些帮助涂自强的好心人也让读者真心感受到世上还是好人多。
小说里的这些描写似乎是繁冗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它让读者深深的了解了涂自强这个人,尽管贫穷,心态还是一直乐观向上,尽管因为自己的另类,遭到过无数人善意或者是恶意的嘲笑,他也从来没有像某些无德的人一样诅咒过这个社会。这些还算平静安乐的生活在大学即将毕业考研时被打破。父亲病故,他的考研做教授的好梦破灭。街上刚毕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找工作难于登天,经过无数碰壁,涂自强终于找到一份低薪的工作,安定下来。但这时老家的房子又塌了,母亲受伤,他不得不把母亲接到城里和自己共同住到又脏又破的`小出租屋里,尽管微薄的工资多养一个人,使涂自强的生活更加艰难,他还是没有被沉重的压力打垮,就连母亲因为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经常给他添麻烦使他都丢掉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怪。他总想着自己还年轻,只要努力,自己和母亲的幸福生活终究会到来。
可就在他还是那么不自量力的畅想自己的美好未来时,却被查出是肺癌晚期,命运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无论你多么不相信它,多么努力的想与它抗争都是无用的,涂自强没有太为自己悲伤,他只是担心自己走后无依无靠的母亲怎么办,他不想让母亲知道他即将要永远离开她,他想让母亲好好的活下去。涂自强费尽心机安排好母亲的一切,自己静静的离去。看到最后,我一直隐忍的泪水倾泻而下,这世界对某些人就是不公平,做多少努力也不会有回报,直到悲惨的死去……
一个小人物的死亡不会让任何人悲伤,甚至都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曾来过这个人间。但他确实来过了,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走完了自己短暂且不完美的一生。小人物的故事不会被多数人铭记,却会让多数人感动……
个人读后感 篇2其实在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我就在想,“当我遇见一个人”那个人是谁?是什么样的?他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又与我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交流?但从开始打开书的第一页,我慢慢认为“那个人”是指自己,那是在爱意包围下的本我,也是可以去传达爱意的本我……
当我以为我开始逐渐读懂了这本书感到有丝欣喜的时候,猛然发现,这本书什么时候开始从爱自己,爱孩子,不打扰,不阻止,开始变成了去认同,从教你放手到教你回应,我急忙放下那丝欣喜,重新跟上作者的步伐,还好还没被落太远。
书中说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润,是确认孩子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常说的共情吧,“我尝试站在你的角度,感受你的感受,做出对你而言最贴切的回应。”但是我想,共情感受能力也是分等级的,就像老师在读书会上说的,如果有一个能完全感受到你的感受的人,那你一定要珍惜他,因为他将是你最好的灵魂伴侣。原来看《看见》这本书柴静曾经说过“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叫做感同身受,应该是共情能力的最高等级吧。
既然学习了,我也试着去运用,发现效果貌似还不错,当然可能也偶尔体会错了对方的感受,弄出笑话,但是在彼此的关系上更进了一步,因为他同样也感受到,我开始去理解他了。我想我阿姨家的弟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好像天生叛逆,爱自由,有爱冒险,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父母,实在难以理解他的.年少轻狂,但是我可以,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目标,可以体会到他的热血,所以我们之间有很好的沟通,他也愿意多听我说几句话,当时只觉着很神奇,以为是我们同样年轻,现在看到书才知道,是因为我确认了他的感受,他觉着他的感受,他的热血有好好的被认同,被尊重。
共情力真的很重要,当然有过亲身体验之后的共情力更珍贵,比如现在的我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已经不会再去催促商家的上菜速度,打包速度,不再会那么的不耐烦,也不会再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因为高三毕业之后,我当了两个多月的暑假工,一开始因为不熟练耽误了顾客和外卖小哥的许多时间,我现在依然感到愧疚,但我更能体会一个前台有多忙碌,以至于当我现在在看到有像我当时一样手忙脚乱的前台时会努力保持微笑然后我告诉他,不急可以等。
我一直认为有共情力是一个人懂得爱的表现,现在发现共情力也是一个人懂得沟通的表现,虽然书中是在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但是在对短时间内还用不上母婴关系的我来说,这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读后感 篇3“过去那二十年就这样被抽丝剥茧、原形毕露,他再也无法躲到那些平淡无奇或陈腔滥调背后,与这片土地上一切细节一样,所有伪装都不复存在了。没有谁可以想象这样的孤单。”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从哪里出发。激情注定无法长久,玫瑰色的光环一旦隐去,生活开始归于平淡,我们几乎都渴望对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烟,心怀的热切,在现实中慢慢冷却。
我们以为是生活辜负了我们,其实是我们错过了生活。小说中“一路上我记起了很多东西。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忘了的回忆。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许很快,我就会又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六十岁的哈罗德菲莱,默默无闻地在酿酒厂干销售四十年,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国乡间,情感疏离,生活平静过了一日又一日。但这种日子的打破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珍妮的一封来信。珍妮因患癌症来写信告别,哈罗德情绪复杂喷薄而出,写了封简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后来因为一句话他决心横跨英格兰,就这样走着去见珍妮,哈罗德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只要他坚持走下去,珍妮就会活下来!
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哈罗德回忆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无能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疏离他的儿子戴维,被他辜负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辞而别的好友珍妮……哈罗德曾经对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因为他童年的经历无法让他给出“爱的表达”,和妻子 ……此处隐藏7963个字……不完的话题,感同身受啊!
每天下午,母亲何尚不是站在家门口,等她的女儿回来!
为了活着,母亲何尚不是大口大口的喝着治病的偏方!
……
文章确实写得感人,一个个细节,让人不忍卒读,如下面的句子:
“我就那么抱着她的衣服,站在洗澡间里。可是妈的体味、气息也渐渐地消散了。”母亲是我通向世界的一道门,如今,这道门和身后的城堡都不存在了,我也就成了这个世界上彻底的孤儿了,一个54岁的孤儿。
“听到有人叫“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我已然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悲凉,遍体生寒。
张洁,这个不再有人呼唤“小洁”的.54岁的孤儿,向我们陈述着她的怆痛。
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
我能写尽对她的歉疚吗?
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
妈,既然您终将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到这世界上来走一遭,让我备受与您别离的怆痛?
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
我已非我。失亲之痛,锥心沥血;亲爱已逝,无法弥补;血肉亲情,弥足珍贵。
孤独的滋味张洁是体会很深的,从小跟着母亲,相依为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亲的也就是母亲。母亲一去,与这个世界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作者深刻体会母亲的死,以及母亲死后的虚空。母亲死了,伟大的母女情被带走了,亲情的依靠也就不存在了。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则是我们的堡垒,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无私的付出只为儿女能幸福,能够无忧无虑的成长。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只会惹他们生气,让他们伤心,那是因为我们不懂事。可当我们真正长大了,想报答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在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趁现在母亲还在,多陪陪她们,别惹她生气,让她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
这真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
个人读后感 篇13终于把孟庆春所著的《换一种思维,等于换了一个人》看完了。
这本书看的有些快,因为有些看不下去,虽说我喜欢故事,而且故事很多,但是有的章节总结的话语很少,相当于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有的时候结合一下自己,有些用处,有些对自己没什么大用。终于明白了看书还是得挑,挑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不能是本书就读。
毕竟年龄大了,什么道理都懂,只不过做起来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看看的觉得真应该辩证的看待各种问题。
想想最近在抖音上看的关于介绍二手房的一些知识,觉得辩证真是无处不在,而且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比如,视频中说,低首付VS能全款就全款;可以借钱买VS不建议首付倾尽所有。
所以有些糊涂了,也如书中所说坚持真的很重要,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一定正确。
辩证,就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遭遇而处理方式方法也不同。
结合自己,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完了更有些迷茫了,可能自己还是没有想明白
从书中摘抄一些有意义的句子,如下:
1、其实,当你找不到解决问题突破口时,通常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对头。
2、作家冰心说过,盛开的花,人们只惊羡一时的美,而它初生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血泪!
3、柯利明说过,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成功就在拐角处。拐角处,就是让你处在困境时,换一种思维去探究问题,可能会使事情转机,抑或呈现柳暗花明之景。
4、卡耐基说,要想别人对你友善,那就绝不能去触动别人心灵的伤疤。
5、实际上,那些创新者,受益者,并不一定是学历最高,最勤快的人,而是那些肯动脑筋,突破常规的人。所以,在困难险阻面前,切不可与自己说那样是不可能的之类的话。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数不尽的事情是没啥不可能的。
6、在任何时刻都要坚持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看法永远是别人的看法,有赞美就会有批评,谁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主见。
7、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8、中科院院士袁亚湘建议: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不一定每一圈都得跑在最前面,阶段性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能坚持到底。
9、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10、经商过程中,下游渠道可以说是经销商的无形财富。因而,经销商还要善于借助客户的人财物来发展自己的生意。
个人读后感 篇14对x的凤凰古城一直以来向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终于心想事成,去了凤凰古城。由于跟团游,没能去成沈从文大师所描述的边城,有点遗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看完后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茶峒、翠翠、爷爷,心里一直在问“茶峒”,“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网上看到有人写游记就说边城就是凤凰古城,于是,等我看完小说和查阅地图才弄明白,沈从文先生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以为边城就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在凤凰县的北部有一个花垣县,在x、x(也就是现在的x)、x的交界处,“边城”就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x省花垣县的茶峒镇,20xx年这个镇已经改为“边城镇”。
《边城》从“由x过x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x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故事展开了。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女孩和一个老人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来有点迷糊,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x那美丽的世外桃园。沈从文先生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x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幕幕景象展现在面前,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把《边城》通篇读下来,读出了沈先生对x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x边境的小镇。这次旅行,没能去成,据说团队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坚定我以后尽可能自由行的决心。
读《边城》后为了搞清楚边城是不是就是凤凰古城,仔细查阅地图,把x地图印在脑海里了(我是地图盲)。边城是花垣县的边城镇,凤凰古城是沈从文先生故居。这次去凤凰古城特意去参观了沈从文故居。我在沱江边上来回行走,看着两岸的景色,想象着x边城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两岸青山相对,溪边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缓缓移动,船上的老船夫哑哑的歌声与细细的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如诗如画般的画面絮绕在脑海中……。